大旱之下鄱陽湖區多措迎候鳥
在江西省永修縣吳城鎮鄱陽湖區拍攝的白鶴(4月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王小龍 攝)
新華社南昌9月25日電 臨近10月,位於江西省的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正迫切等待一場降雨——為了迎接即將抵達的候鳥大軍。
鄱陽湖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重要的水鳥越冬地,在全球生態位中佔據重要地位。每年10月下旬左右,70多萬隻越冬候鳥陸續從東西伯利亞、中國新疆等地飛抵鄱陽湖,其中包括全球98%的白鶴、80%的東方白鸛和一系列珍稀鳥類。
然而,9月20日入境江西的冷空氣依然沒能為湖區帶來有效降水。此前,控制北半球的副熱帶高壓在全球多地造成乾旱,9月6日,鄱陽湖星子站水位退至7.99米;23日,水位退至7.10米,通江水體萎縮9成以上。
在九景高速鄱陽湖大橋上,記者觀察到,七月初還是煙波浩渺的湖面大幅“瘦”身,大片河灘裸露,時而揚起黃沙。30多公里外的落星墩附近,原本11月左右才會萌發的苔草已經長過成年人膝蓋,湖底變成了茫茫“草原”。
水域大面積萎縮、淺水區魚蝦減少、湖區土壤乾旱板結、苔草纖維老化,乾旱的鄱陽湖如何迎接即將到來的“客人”?
“我們現在也在想辦法,在不利氣候條件下,儘可能為候鳥提供停息條件。” 湖口縣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站站長餘祖德説。
在鄱陽湖入江口附近,記者看到,在湖區以內,一個小型淺湖依然保有一定水量。當地管理部門通過開閘調度,從存水較為豐富的南北港內湖引水到主湖區的碟形湖內。餘祖德介紹,碟形湖是鄱陽湖主湖區季節性乾枯後,顯露於洲灘中的季節性子湖泊。碟形湖水較淺、透光性好,適宜沉水植物、魚類和底棲生物的生長,是候鳥覓食的理想場所。目前,鄱陽湖湖區多地已經展開對碟形湖的補水。
鄱陽湖水位下降,湖區的落星墩完全展露出來(8月1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在鄱陽湖北湖東側的廬山市,一批白琵鷺已於21日前後飛抵沙湖山濕地。然而,由於可食用魚類、植物減少,候鳥可能飛到濱湖地區稻田、藕田、池塘等地覓食。
廬山市林業局副局長陳朝陽表示,往年人鳥爭食的情況較少,今年恐怕會比較突出。當地正在爭取上級資金支持,對可能受損的農户進行補償。“我們希望通過提前準備,讓老百姓在看到候鳥的時候不要驅趕,讓長途奔波的候鳥能吃上糧。”
這一做法已經被南昌市高新區、上饒市餘干縣等地採用,預留幾百畝晚稻不收割作為“候鳥食堂”,並參照周邊糧食收成及市場糧價給予種糧户資金補償。
科研人員也在為候鳥“保糧”而忙碌。
在鄱陽湖常湖池的洲灘上,一些高度及膝、略有發黃的苔草被割除。原來,只有生長8至28天的苔草才適合雁類取食。往年大雁們飛抵鄱陽湖時剛好趕上苔草的最佳食用期,可今年苔草提前100天左右萌發,等到雁類抵達,纖維已經過於老化。
為此,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聯合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1.6萬平方米的草灘上開展苔草刈割實驗,促使苔草長出嫩芽,並通過設置不同刈割時間間隔、頻次等方式,探索最佳“食譜”。實驗結果將用來指導湖區其他地區的割草工作。
54歲的濂溪區江豚協巡隊隊長王第友也開始為候鳥的即將到來而忙起來。他帶領的隊伍每天沿65公里的湖岸線巡查十幾個小時,除了巡護江豚、清除垃圾,還承擔起勸導遊人離開湖盆區、為候鳥創造更安全安靜環境的任務。
“候鳥怕人,原本這裏是水域人沒法進來。但人愛鳥,就要為它們着想,讓它們能翱翔萬里。”站在快艇上,王第友望向北方,他希望,今年到來的“精靈”們一切都好。(記者:胡錦武、霍丹彤、陳毓珊、熊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