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沈子友(心繫遠山)
教皇之城阿維尼翁——漫遊法國之三
提起教皇之城,人們往往會想起地處羅馬城中之國梵蒂岡,卻很少知道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羅納河畔的阿維尼翁也有一座教皇之城。
為了一探究竟,在前年夏季的一個星期天,我隨女兒一家如期而至。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在古城中心一片由鵝卵石鋪成的廣場上,一座宏大的城堡式宮殿拔地而起,哥特式的尖屋頂直刺雲霄。雄偉,壯觀,滄桑……
它對我的震撼,不亞於第一次在西藏看到布達拉宮!
同為宗教聖地,雖然它沒有布達拉宮那樣依山造勢居高臨下,但它的歷史則比布達拉宮還要深遠。始建於12世紀,當時既是教皇宮殿,也是軍事要塞。整座建築分內外兩層,分別是12世紀建造的要塞式舊宮,和在舊宮基礎上擴建的新宮。無論是從建築還是裝飾,都集當時頂尖的建築大師的最高成就之大成,成為歐洲中世紀最宏大最重要的哥特式建築。
在這裏,我看到來自世界各地包括我們中國的遊客都很多。但門票卻不貴,一張遊遍全城的通票只要14歐元,還配以中文的語音導覽器。售票時,當得知有我這樣一位老者時,售票員又當即決定給我減了3歐元。
進入宮內,除了宏大的拱頂和牆壁上有些壁畫和雕塑外,裏面的展品少而簡單。如寬敞的議事廳裏只有象徵性的一把木椅,豪華的寢室中也只有一個木櫃,只有高達20米的大禮拜堂內有一些實物展示……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雖説西方文物古蹟對我來説更是外行的外行,但我在走馬觀花之下,還是努力地去追根溯源。
事情要追溯到13世紀末,由於羅馬政教派別之間的激烈鬥爭,直接影響到教皇的安全。因此,在法王腓力四世的支持和安排下,1309年,教皇克雷芒五世決定從羅馬遷居到阿維尼翁。此後,歷任七世教皇,在此居住長達七十餘年,這裏也就成為教徒們朝拜的聖地。
最美的風景在高處。
隨大流地看完宮廷,從盡頭的帶拱頂的台階拾級而上,便上到屋頂。
屋頂上自然是別具一番天地,最典型的是那兩座哥特式的塔尖,但總體上還是具有濃郁的本地色彩。
登到最高處的瞭望台,古城的風貌一覽無餘。遠望,羅納河如一條綠色的飄帶,將這座著名的教皇之城一分為二,眼下的古城粉牆紅瓦古色古香,對面的新城就掩映在一片綠色之中。
在房頂最高處的一角,有一間咖啡館,我們就在此就餐。我開始擔心這樣的位置的價格會很高,但女兒説和下面街上的差不多。不會因位置特殊而抬高物價,這也算法國旅遊的一大特色吧。
在樓頂的咖啡館內就餐,小艾瑪特別高興。
與這座教皇宮同時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還有古城和斷橋。
古城的街道狹窄而幽長。兩面店鋪林立,充滿了薰衣草的芳香。在古城內沿着任何一條街道向外走,都會碰到中世紀古老斑駁的城牆。和我們中國的磚砌土夯的厚重不同,它是由當地的石灰岩築成,總長4330米,更顯得別具一格。
在古城的一角,我們登上了那座著名的斷橋。大橋的名稱叫貝內澤橋,通常則被稱為阿維尼翁大橋。和我國杭州西湖上的斷橋不斷不同,它確實斷的僅剩下不到一半。
大橋最早於1185年竣工,全長900米,22個橋墩,橫跨在羅納河上,將兩岸的古城與新城連在一起。17世紀一場洪水將大橋沖斷,僅剩4座橋墩倖存至今。
歷史上這座大橋就非常出名,曾出現在法國的童謠裏。橋因斷而名,給人以外國曆史的滄桑感。走在這座大橋上,腳下寬闊深邃的羅納河水緩緩流淌,兩岸新舊兩城粉牆紅瓦,掩映在一片綠蔭之中,風光旖旎,美不勝收。
遊覽:2018/07/09
整理:2020/10/02
作者簡介:沈子友(心繫遠山),山東莒縣人,大專文化,1970年12月入伍,1984年1月集體轉業至中鐵十四局黨務部門工作。愛好文學,喜歡讀書,有多篇文學作品在報刊和各大網絡平台刊發。
編輯:李勳修 《青煙威文學創作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