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七夕會·養育 | 捉蟛蜞的“父子兵”

由 公羊淑軍 發佈於 休閒

對我們這一代黃浦江邊長大的中年“土著”來説,暑假是捉魚摸蝦的大好時節,小兒時常聽我講述孩童時代捕魚釣蟹的趣事,也一直心癢癢的。上週末,我們就到老家的一條通潮港內,一起體驗了捉蟛蜞的樂趣。

在我幼年時,老家是全國聞名的糧棉之鄉,在田野裏四處打洞的蟛蜞影響優質糧棉產量,是人人喊打的“敵對分子”。夏季傍晚,我和父親結伴去河邊捉蟛蜞是愛用蠻勁的。老爸一鐵鍬朝蟛蜞聚集處砸過去,跟在後面的我起碼可以撿起七八隻砸傷的蟛蜞,一個多小時麻袋裏可以聚攏數百隻,倒入生產隊的漚肥池中交差,這也是當時我們“父子兵”閒時賺工分的主項。

此番和小兒到老家河邊勘探時,發覺現在的蟛蜞比原先少了許多,而且警惕性頗高。眼尖的小兒發現一米開外的草叢中藏着只紅色大螯的蟛蜞,歡呼之餘,剛挪動腳步想靠近些,不料那隻蟛蜞麻溜地躥回洞中。好不容易有四五次覓得在外乘涼的蟛蜞,均被其在眼皮底下遁走,連蟛蜞的腿毛都摸不到,小兒對徒手捉蟛蜞泄了氣。

時過境遷,蟛蜞成了機靈鬼,當代的“父子兵”只能智取。截取兩根細細的竹枝當釣竿,繫上老家久已不用的納鞋底的粗線,繩端紮上一塊咬不斷的生豬皮,如此超豪華待遇蟛蜞焉能不上鈎?我先試釣了一番,讓小兒在旁觀摩。生豬皮一放入淺灘處,不到十秒鐘就有小蟛蜞前來試探,我屏氣凝神趁兩隻蟛蜞正啃着豬皮熱乎勁兒,悄悄一提竿就把兩隻小貪吃鬼送到岸邊的塑料桶中。

小兒見釣蟛蜞如此簡單,立馬又來了精神勁兒,拿了釣桶挑了另一處淺灘去垂釣。只聽見他一聲聲驚呼:“蟛蜞來了!來了!”提竿時更是如臨大敵渾身緊張,可捉到手的總是那一塊豬皮,蟛蜞在釣餌沒出水時就溜走了。

我悄悄到他身後觀戰,又有蟛蜞來試探了,他擺好架勢就要提竿。我連忙提醒:別急!要等蟛蜞兩隻鉗子都夾住肉才能提,提竿只能用巧勁,太用力會讓蟛蜞反感而棄食!臨陣説教,頗有成效。額頭冒汗的小兒在半分鐘後就提起了一隻大蟛蜞,扔到桶中時這傢伙還緊咬豬皮不放。“真是貪吃,為了一塊豬皮連命都不要啦!”得意的小兒還教訓起塑料桶中的“囚犯”。

“看人挑擔不吃力,自己上肩嘴要歪,”我也趁機打趣小兒,“這隻蟛蜞也給你上了一課,之前我試釣時你沒仔細觀察,要沒我助陣,估計人家還在河裏嘲笑你這個冒失鬼呢。”

“我是個新手,犯錯不要緊,關鍵要及時吸取經驗教訓。”小兒嘴上還是挺硬,暗地裏也悄悄跟我較勁。一人一桶離我遠遠的,每成功釣起一隻就自帶背景音樂。半小時後天色漸暗,蚊蟲漸增,小兒提着十來只蟛蜞與我相會合,看到我桶裏有五十多隻不禁嚷起來,“怎麼你這邊沒什麼動靜,卻釣了這麼多?”我適時地補一刀,“這就是一桶水不響,半桶水晃盪的道理啊。”

收工回家,我對小兒説,第一次和老家的蟛蜞打交道,放它們一條生路,來日再被我們擒獲就不客氣了。我們將桶中蟛蜞悉數倒在另一河溝邊,獲釋的一些大蟛蜞兩隻前螯合抱,一步一叩搖搖擺擺潛入水草豐茂處。

小兒在旁笑道,怪不得書上雅贊蟛蜞是禮雲子,橫行時兩隻大螯有點像古人“拱手行禮”的姿勢。“或許,這也是對我們善意的一種回禮吧,自然界的小動物都是有靈性的。”説完這句話,我內心忽然有點小感動。(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