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7月14日電(記者趙鴻宇)7月的白洋淀,葦綠荷紅,水面上駛過一條條小船,泛起層層漣漪。大片葦田連同39個村落、3700多條溝壕把白洋淀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143個澱泊。
白洋淀自古就有“一澱蘆葦一澱金”的説法。澱區不少老人説,上世紀八十年代,蘆葦是當地重要的生產物資,是附近老百姓主要的經濟來源。每年霜降過後,男人們開始下水割葦,女人們在岸上編織葦蓆。“當時蘆葦製成品特別受市場歡迎,葦蓆是城鄉居民夏季納涼的好選擇。誰家要是有幾個姑娘織葦蓆,生活會很富裕。”安新縣農業農村局農業園區辦主任王順良説,那時候人們會因為蘆葦不夠用而煩惱。
隨着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糧倉、農民蓋房等都不再使用蘆葦製品,收割蘆葦沒有太大經濟價值,還費事費力。
河北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徐建中説,蘆葦對湖泊水質有淨化作用,但如果管理不好,比如不能按時收割,會造成蘆葦退化,淨化功能減弱。部分蘆葦殘體倒伏在水中腐爛,影響白洋淀水質。
河北雄安新區設立後,蘆葦的管護、收割、利用開始成為一個系統工程,通過政府主導、財政適度補貼、市場運作等原則,最大限度激發各市場主體及葦農的積極性,逐步建立蘆葦收割、管護及資源化利用的長效機制。
2017年開始,雄安新區啓動蘆葦試驗性收割。2020年,在試驗性收割基礎上,當地進行大規模蘆葦收割,其中安新縣收割面積超過5萬畝。記者在白洋淀看到,蘆葦綠油油一片,長勢良好。
河北澱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馮利書説,由於水面收割難度較大,他們主要在白洋淀結冰時採取冰上收割的方法,並根據白洋淀的特點“量身定製”了多款機械,效率大約是人工收割的10倍。收割完成後,公司進行集中存儲、加工,並利用規模優勢統一銷售給發電廠、造紙廠。
王順良説,蘆葦收割主要依靠招標的形式,政府給予企業一定補貼,目前基本能夠實現既定目標。
在政府、企業為蘆葦如何市場化利用產生煩惱的同時,一些有效的探索讓人眼前一亮。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蘆葦畫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丙軍説,蘆葦畫能夠融通古今,展示人物、風景、花草,滿足人們的多種需求。目前不少進駐雄安的企業對當地文化很感興趣,蘆葦畫的發展逐步進入“快車道”,每年對蘆葦的需求量也在增加。
河北雄安立本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技術員馮永軍説,他們與相關科研院所經過三年的聯合實驗,研發出了以蘆葦為主要原料的菌棒。這種菌棒的含鋅量更高,長出來的蘑菇比較受市場歡迎。
徐建中説,白洋淀蘆葦收儲運成本較高,他們着重對蘆葦的深加工產品進行研究,研發的蘆葦基木塑複合材料,使用壽命是一般防腐木製品的4倍,可廣泛用於生態環境工程及城市景觀提升,目前已與相關企業合作展開規模生產;以蘆葦為原料之一的可降解塑料系列產品,目前已經完成工藝優化和專用設備研製,未來將實現量產。
“隨着各種探索的進行,未來白洋淀的蘆葦利用方式會更多元化,也許到時還會產生蘆葦不夠用的‘煩惱’。”王順良説。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