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千年古都常來長安|聆聽王維的《孟城坳》《鹿柴》

由 哈愛朵 發佈於 休閒

>>

公元618年

長安成為大唐的都城

從此,“唐都長安”成為

西安最知名也最重要的名片

千年古都常來長安

長安作為大唐都城已有1400餘年

一眼千年,開放、包容、自信的盛唐氣象一直為世人所稱道,在世界語境下,西安一直就是盛唐長安遺存的見證,唐長安是我們傳承中華優秀歷史文化必須回望的一座歷史豐碑。

從今天起,小編帶您重温《王維的輞川集》,用有聲朗讀暨書畫鑑賞活動,與眾書畫家一同發掘唐都長安京畿之地藍田在歷史長河中的經典詩詞作品,帶領大家感受古時今日,發生在藍田的故事……

孟城坳

作者:(唐)王維

為你讀詩:茜茜 | 主持人

新家孟城口,古木餘衰柳。

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

《孟城坳》簡評

這是《輞川集》的第一首。王維隱居於輞川別業時,常與裴迪“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寫了二十首寫景小詩,都以地名作為詩題。

孟城坳是輞川的第一景。原是初唐詩人宋之問的別墅。宋之問曾以文才出眾和阿附權貴而顯赫一時,後兩度貶謫,客死異鄉,這所輞川別墅也就因此荒蕪了。王維搬入此處,眼望古木衰柳,很自然地想到別墅的舊主人,內心油然生出一種昔盛今衰之感。詩人為“昔人”宋之問而悲哀,但想到以後的“來者”也會為自己而悲,又覺得今日自己的悲哀是徒然的。這種“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王羲之《蘭亭集序》)的悲嘆,滲透了人生無常、萬事皆空之感,更顯得無比深沉。王維隱居輞川,是因為朝綱混亂,賢明的張九齡罷相,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專權,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而採取的一種不滿現實又窺避現實的行動,但他內心的幽憤始終無法消除,隱居輞川,不只是因為景色優美,有現成的別業稍事修繕便可入住,更重要是他離京城較近,如果政局朝好的方向轉變,他也可以很快入京,施展才華,實現自己的抱負。所謂隱居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並非如陶淵明徹底厭倦了官場的真隱士,但昔人所詠的衰柳,讓人不由得產生興衰更替,禍福無常的感慨。與《輞川集》中的其他篇章有共同的情感激盪與碰撞,在悠遊山水中,不時透露出悲哀、憤鬱的情緒。 (白玉穩)

《輞川集》組詩所選景物或優美明朗或暗淡清冷的景物,抒發詩人在隱居生活中的歡樂閒適或孤寂苦悶,滲透了詩人靜觀萬類或參禪過程中的某種了悟,使詩富於理趣和禪味,這就是它們比一般泛詠山水景物的小詩顯得意境深邃乃至幽玄之處。每首詩都是一個獨立的畫面,合起來又是一幅和諧的全景。詩人採取篇幅短小的五言絕句形式,更使這些作品以小見大,以一當百,寫得精煉含蓄,耐人尋味。這一首《孟城坳》寫景僅一句“古木餘衰柳”,借一片疏落的古木和枯萎的柳樹,顯示出孟城口衰敗零落的景象;又借一個“餘”字寓無限感慨,使人由今之衰聯想到昔日古樹參天、楊柳依依掩映着精雅山間別墅的盛景,可謂畫一目而盡傳精神。一句“古木餘疏柳”即形象鮮明如畫,三四句兼寫出今視昔之悲和後視今之嘆,從而使詩境包藴了昔日、今天、未來的廣闊悠長時空。清人李鍈評這首詩:“四句中無限曲折,含蓄不盡。”(《詩法易簡錄》) 洵非過譽。能短短的二十個字裏邊,將寫景狀物,抒發情感和那麼多時空與感慨有序地交織在一起,是大筆勾勒的一幅寫意畫,涵蓋的內容遠遠超出了你若能讀到的,含不盡之意於其中,言有盡而意無窮。(田宏剛)

五言絕句《孟城坳》是唐代詩人王維《輞川集》中的第一首,全詩為:“新家孟城口,古木餘衰柳。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

經過了人生的大起落,王維心生退隱。新家在藍田孟城坳,這裏是初唐名人宋之問之故居。真是造化弄人,命運如此相似。面對稀疏的古木,衰老的垂柳,頓生蕭瑟,心灰意冷之感。

人事有代謝,自古興衰皆為常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空嘆息又有何用?後兩句詩筆鋒一轉,給人以釋然慰籍,將心境歸於淡泊。最終達到他人生詩、書、畫三絕的巔峯之境。 (王尊讓)

鹿柴

作者:(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鹿柴》簡評

鹿柴(zhai寨),又作鹿砦。柴,柵欄。鹿柴,王維輞川別業中的一個處所。這首詩是《輞川集》二十首之一。

大凡寫山水,總離不開摹嶙峋怪石之狀,描參天古木之高,渲染飛瀑懸泉之美,其着眼點在於景物之奇。而此詩則從一個奇特的現象着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層巖迭嶂,看去空無一人。可偶爾能突然聽得朗朗笑語,但由於回聲的多重反射,人聲究竟從何而起已不得而知。人們大約都有類似的經驗,本來很平常,但是將這種視覺與聽覺互補的觀察事物的方法以詩的形式加以表現,就不能不説是一個創造。從詩的表現説,它別出新意,不蹈故常;從作品的接受者説,是那樣新奇有趣,儼如身臨其境,由此引起積極的情感活動。這兩句詩用直白的語言,略作點染,境界即出。這首寫景詩,詩人以畫家之眼,詩人之心去觀察、感知和表現,不蹈前人舊跡,不拾古人牙慧,獨闢蹊徑,描寫鹿柴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於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人跡罕至,接着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空谷傳響,愈見其空;人語過後,愈添空寂。最後又寫幾點夕陽餘暉的映照,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在描寫山景的奇美也算是空谷足音,獨步古今。(白玉穩)

古人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強烈的主觀情感難以遏制,溢於言表,如曹操的《觀滄海》,李白的《蜀道難》,杜甫的《登高》等無一不打上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這都不足以為怪,因為詩歌本身就是抒情性極強的文學體裁,但詩佛王維給我們創造性地打開了詩歌的另一扇門。

該詩通篇將自己在山中的所見所感,用最直白又奇趣橫生的詩歌語言,形象地描繪出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既是山裏常見的現象,也常常被人忽視,被詩人敏感地捕捉到了,而且準確地描繪出來。這是山外人敏鋭的直覺,也凸現了山的空寂與自己內心獨特的感受。視覺與聽覺交錯互補,景色與感受交融,如羚羊掛角,不着痕跡。前二句寫幽靜,因聲傳神;後二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寫幽深,以光敷色。這裏把“深林”和“青苔”兩個透視點合在一起,放在夏末秋初傍晚的夕陽裏,將自己看到的與想象的景物明暗相襯,互相映發,使詩意虛實相生。王維的某些山水詩,頗有忘情世事的味道,別人認為是甚至流露出幻滅之感。而我覺得那是傍晚夕陽的餘暉温情地映照在被人遺忘的青苔上,餘味悠長地寫出這被世俗遺忘的山林之美,這是在紅塵奔走的世人無法領略到的沒趣。 (田宏剛)

《鹿柴》是王維流傳很廣的一首詩:全詩為“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空山寂靜,曲徑通幽,一位老者悠悠然杖藜徐步。驀然間一陣人聲在山間響起,極目處卻不見人。前二句詩中一個“響”字給靜中帶來了動,人語響處不寂寥,整個山活了。

夕陽透過疏朗的林間,將斑駁的光影照射在青苔上。於是這林間就有了色彩、温暖、生機。詩中就有了畫意。

詩畫一體,動靜相宜,空靈,禪意是王維田園詩的最大特點。這首《鹿柴》則發揮的淋漓盡致。 (王尊讓)

- 關於作者 -

王維,字摩詰 [jié] ,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曾長期居於藍田輞川別墅。王維崇信佛教,他的名和字就取自佛教有名的《維摩詰經》,晚年雖身居高位卻無心仕途而一心事佛,後世稱其為“詩佛”。他是一位文藝全才,詩、畫成就都很高,還精通音律。蘇軾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另一代表性山水詩人孟浩然合稱“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