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九月,穿過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北京市園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出現在眼前,李燕肇的工作室就在一層。
工作室裏的東西擺放整齊——幾張為近期活動準備的彩畫樣式、一幅未完成的國畫扇面。牆上的幾張老照片裏,李燕肇正在作畫、向年輕人傳授技藝。
40年的職業生涯中,李燕肇參加過地壇公園方澤軒宰牲亭彩畫修繕,故宮太和門東西廡房及周邊建築羣修繕,頤和園龍王廟、北海、香山等地的彩畫修繕工作。在數得上名號的古建築修繕施工現場,李燕肇都出現過。
在古建修繕裏,彩畫不屬於古建築的結構,是一種裝飾工藝,是最後一道工序。談起古建彩畫,李燕肇總是滔滔不絕。“彩畫修繕在古建修繕裏算是冷門,但這相當於‘臉面、形象’。人家把木結構、門窗做好了,需要你去‘上妝’。就像一個人,一眼看過去美還是醜、打扮是否協調,能夠直觀感受出來。”
李燕肇講解蘇式彩畫的特點。新京報記者 浦峯 攝
“永遠有值得學、學不完的東西”
1982年,16歲的李燕肇初中畢業。機緣巧合之下,從小喜歡畫畫的他以學徒工的身份進入北京市園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看着老師傅們技藝精湛的作品,他一邊覺得很難,一邊想:什麼時候能和師傅畫得一樣好?
做學徒工的時候,李燕肇拜師馮慶生。馮慶生是彩畫高級技師,擅長水墨山水,先後在頤和園、北海公園、香山公園、潭柘寺、戒台寺等多個皇家園林留下彩畫作品。“有些規律性的知識,師傅給你捅破了窗户紙,能少走很多彎路。當然,師傅教給你的東西,光聽不行,還要多用心,多動手,多請教。”李燕肇説。
入門都要從基本功練起,每天都是單純枯燥的工作,要了解彩畫的常識。“拿着師傅調好的顏料去上色,‘這兒紅那兒綠’,我們這行叫‘刷大色’。”李燕肇説,瀝粉是進階技藝,需要在下面反覆練習。“由於古建築的構件凹凸不平,平時要在曲面上多練習,熟練以後才能上去瀝粉。那時候就拿着汽油桶、油漆桶練,人家休息的時候自己就少休息一會兒,吃完飯接着練習。”
平時除了跟着公司的師傅們學技藝,李燕肇還在外面的書畫學校學習國畫山水、人物、花鳥。“十幾歲到二十多歲一直在外面學習,經常騎着自行車上下學,風裏來雨裏去,一點兒也不覺得苦。”那段艱苦學習的歲月,讓李燕肇擁有了紮實的國畫基礎,至今受益匪淺。“彩畫裏的很多技法和中國畫的技法相通,像西洋畫的那些技法,是清末才傳到中國,逐漸運用到彩畫上,而國畫是傳承了幾千年的東西。”
就這樣,愛學習、愛琢磨、勤練習的李燕肇迅速成長起來,1988年成為了彩畫班的班長。“師傅們歲數大了,退下去了,就由我們這羣年輕人自己幹了。”
在網絡不發達的時代,李燕肇經常通過各種方式蒐羅、模仿古代彩畫樣式,他喜歡去琉璃廠和榮寶齋買一些書籍、畫冊,照着上面練習。一些古建築上的彩畫,李燕肇有機會也會去看,拍下來臨摹。
雖然能獨當一面了,但在李燕肇看來,自己學生的身份從未改變。“以前出師要求三年零一個節氣,出師了就什麼都學會了嗎?並不是這樣。人的一生都在不斷學習,沒見過、沒學到的東西太多了。尤其是彩畫,種類非常多,這個行當裏永遠有值得學、學不完的東西。北京地區的彩畫以明清以來留下來的官式彩畫為主,可全國有幾十個省份,各地的民間彩畫太多了。我曾見過山西、青海、甘肅等地的彩畫,當地工匠師傅的智慧令人讚歎。”
李燕肇的工作室。新京報記者 浦峯 攝
“原汁原味”重現故宮彩畫
“古建工程分為兩大類,一是古建修繕,二是仿古。一些古建的彩畫,經過長時間的風吹、日曬、雨淋,可能會出現脱落、起皮、掉色、黴斑等情況。”李燕肇説。
2004年故宮大修時,李燕肇擔任彩畫工長,負責故宮太和門東西廡房及周邊建築羣的彩畫修繕。“感覺身上的擔子重,同時覺得很光榮。對於彩畫修復師來説,特別喜歡修這種文物,因為從老建築本身能學到很多傳統工藝。古人的東西震撼了我們,這在平時很難見到。”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李燕肇介紹,故宮裏的彩畫品類是最多最全的,常見的和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寶珠吉祥草彩畫、海墁彩畫等五大類彩畫,故宮都有。“當時我們修復的是龍草和璽彩畫,屬於紫禁城裏和璽彩畫的一個類別。它的色彩為青、綠、紅三色組合,龍畫在綠地上,大草畫在紅地上,反差強烈。以前雖然也知道龍草和璽彩畫的特點,但真正接觸才能瞭解很多細節,理解更深刻。”
“故宮的古建彩畫,要求‘原汁原味’,以‘原工藝、原材料、原結構、原形制、最小擾動’為原則,儘量少動。”李燕肇介紹,上一次修繕的時候,故宮彩畫留了譜子,他專門對“老譜子”做了整理與研究,確保紋飾和形制不走樣。
李燕肇按照要求調製顏料,做到比例準確、統一,每道色都要做色標、色板。部分顏料本身有劇毒,他只能把有毒顏料拿到單位調製,調製好再運到故宮。正因如此,顏料用量要嚴格控制,不能殘留。“調顏料要盯着,不同顏料的比例要控制好,調製好以後還要試試,看是不是跟要求一樣。”此外,操作工藝也要嚴格把關,比如瀝粉不流暢、高矮不平、斷斷續續,都要剷掉重新瀝,刷色不均勻、顏色刷花了也不行。
他介紹,一些工人習慣了畫清晚期的彩畫,而清中期彩畫細節不同,有時輕輕一筆,時代特徵就變了,給後人留下的就是錯誤的歷史信息。
“過去古建彩畫有三個主要功能,一是保護木結構,二是體現功能用途,三是體現主人的身份地位。文化內涵很豐富,不懂規矩不行,比如給皇帝畫的龍鳳,用到平民百姓的屋子上,是犯規越制的。”李燕肇説。
和所有的文物修繕一樣,古建彩繪也要經過設計方案制定、專家論證,最大程度尊重歷史。“以前我們畫彩畫,會補上缺失的地方並進行做舊,減小反差。現在這種觀念已經過時了,新的就是新的,要保留對比。你現在看到的‘舊’,當年也是新的,是經過自然而然的風化、暴曬等形成的。”李燕肇解釋,現在要求的“修舊如舊”,具體要追哪個時期的“舊”,也要經過反覆討論。“比如清中期的彩畫,清晚期修復過了,應該恢復到清中期還是清晚期,都是需要琢磨的。”
故宮彩畫的修繕,涉及面廣,工作量大,也面臨時間的壓力。李燕肇覺得,把任務交給他,是對他的信任,再累也要做好。在李燕肇等人的努力下,故宮彩畫修繕工程得到了多方認可,還獲評“北京市優質建築裝飾工程優質工程獎”。
李燕肇演示“瀝天花圓鼓子”技藝。新京報記者 浦峯 攝
傳承工匠精神,讓更多年輕人愛上彩畫
彩畫的顏料對人體有害,彩繪行業的人都會提早退休。去年,55歲的李燕肇退休,之後,他成立了工作室,繼續發光發熱,做一些技藝傳承類的工作,包括辦講座、培訓新員工等。“尤其是近幾年來,工匠精神的傳承受到重視,加上很多非遺技藝瀕臨失傳,我也希望能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為了讓更多年輕人瞭解彩畫、愛上彩畫,他常常在修繕現場給年輕人講彩畫課,有時還會現場演示彩繪。“做這一行,也不是光靠喜歡就可以,要看自身條件是否足夠,能不能持之以恆、耐得住寂寞。”
在古建彩畫行業,“瀝天花圓鼓子”的技藝有一定難度,要求一氣呵成,線條飽滿流暢,只能有一個接頭,經驗豐富的師傅才能熟練掌握。李燕肇拿着一塊龍鳳的天花樣式示意,“裏面圓形的叫圓鼓子,外面的方框叫方鼓子,給圓圈瀝金粉需要藉助類似圓規的工具,綁上塑料袋,把粉漿灌進去,手腕要翻過來。如果起手的位置不對,就要分好幾段才能完成,這需要反覆練習。”
他坦言,古建築彩畫的修復,不可能像在桌上、紙上畫畫那樣舒服,經常要登梯子爬高、站在架子上畫畫,時而站直,時而弓着腰,有時還要仰着頭,一天下來,肩膀酸脖子疼,體力消耗很大,而且身上沾滿了顏料,非常辛苦。
對於收徒,李燕肇一直抱謹慎態度。“自己瞭解的東西還不夠多,怕誤人子弟。”然而,傳統的手藝需要後繼有人。
李燕肇唯一的徒弟江永良,已經跟了他24年。“那時我在外面幹工程,他一有時間就過來看,主動和我聊天,説喜歡畫畫,之後就跟着我學習,後來正式拜師了。”李燕肇説,時代在進步,但傳統行當的一些老規矩沒變,“師徒如父子”,收了徒弟就要對他負責。
生活上,李燕肇師徒會互相照顧。“歲數大了,有些東西可能不如年輕人領會得快,還要向年輕人學習,同樣,有些事年輕人沒經歷過,這是相互取長補短的過程。”對於徒弟工作上的失誤,李燕肇會直接指出,並講清來龍去脈。“畢竟對我們這個行當來説,你的一個錯誤,可能要留存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業餘時間,李燕肇還喜歡在扇面上畫一些國畫送給朋友,體現心意,手機裏留存了近期給朋友畫的扇面照片——扇面用色簡單,畫中一老翁站在嶙峋怪石、蒼翠松柏之間,畫面富有層次感、清淡雅緻。
“年輕那會兒也知道辛苦,有過艱難的時候,因為喜歡堅持了下來,還是那句話,幹一行愛一行,幹一行精一行。”李燕肇説。
李燕肇畫的扇面。新京報記者 浦峯 攝
■匠心解讀
如何理解匠心精神?匠心精神如何堅守,如何傳承?
我理解的匠心精神,就是不要好高騖遠,要腳踏實地、耐得住寂寞。要淡泊名利,甘於奉獻,使傳統技藝代代相傳。
■匠人心聲
1.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之中,有哪些東西是一直在堅守的?
人的精力、能力是有限的,一輩子能把你的事業做好,就是特別不容易的事,也不要追求轟轟烈烈,堅守一件事,一輩子只幹好一件事就行了。
2.什麼時候是你認為最艱難的時候?能夠堅持下去的原因是什麼?
是沒有工程可做、專業任務不足、人員嚴重缺失、工資待遇不高的時候,能堅持下來,還是源於對彩畫的熱愛和最初進入這個行業的初心和夢想。
3.你希望未來還取得怎樣的成就,對於未來有怎樣的期待?
現在國家重視傳統技藝,相關單位也非常重視非遺傳承工作,我們從事這項工作感到非常光榮,很有信心。同時,我也感到責任重大,任重道遠,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這個行業,讓我們的古建彩畫技藝代代相傳,後繼有人。
4.你感覺你獲得的最大的快樂是什麼?
我們這一行屬於古建築行當中的最後一道工序,就像建築的“化妝師”“美容師”。當作品完成以後,遊客們停住腳步看你的畫,領會其中的寓意,感受美好與愉悦,這時候我心裏是最快樂的,會有一種成就感和光榮感。
■人物簡介
李燕肇,1966年6月生,主持參與的故宮修繕工程獲得“北京市優質建築裝飾工程優質工程獎”。2018年被評為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委“非物質遺產項目‘古建油漆彩繪代表性傳承人’”。2020年, 北京市園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建築彩繪”項目保護單位,李燕肇是代表性傳承人之一。
新京報記者 展聖潔
編輯 白爽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