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歐散記之羅馬印象

文/柴洪德

2018年夏天的西歐之行,羅馬留給我的印象可謂深刻,它集古羅馬文化、現代大都市和“髒亂差”為一身。

羅馬是意大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已有2500餘年的建城歷史,因其歷史悠久而享有“永恆之城”的殊榮,又因城市最初建於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享有“七丘城”之稱號。

在羅馬的行程首先是遊覽梵蒂岡。梵蒂岡以聖彼得大教堂最為知名,它最初建在耶穌十二門徒首領聖彼得的墳墓上,教堂因此得名。教堂內能容納五六萬人,而殿前廣場可容納30萬之眾。

1503年,猶利二世決定重建大教堂,之後就是長達120年的重建,教堂中央的圓頂是由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兩重結構,內部明亮。圓頂下是教皇的祭壇,用貝尼尼創作的青銅華蓋覆蓋着。那扭曲的粗圓柱似的獨特形狀十分引人注目,下面的禮拜堂裏有聖彼得墓。

大教堂門前,左邊是聖彼得高大的雕像,他右手握着兩把耶穌送給他的通向天堂的金鑰匙,左手拿着一卷耶穌給他的聖旨。右邊一座高大精美的雕像,據説是耶穌的另一重要信徒,手持寶劍的保羅。

旅歐散記之羅馬印象

大教堂一側的大門有教廷衞隊守衞,衞兵身穿紅黃藍三色條紋的古代騎士服裝,這身別緻的制服500年不變,據説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手中的長戈也是15世紀的產品。這些衞兵都是瑞士人。據説在16世紀初,教皇受到羅馬帝國的進攻,為了保衞教皇,100多個瑞士衞兵戰死在教堂外。教皇非常感動,於是決定世世代代僱傭瑞士衞兵保衞教堂。但是,他們這身花裏胡哨的彩色打扮,在咱們中國遊客看來,更像撲克牌中大小王。

與富麗堂皇的聖彼得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梵蒂岡的環境衞生和社會秩序,諾大的廣場上,遊人丟棄物隨處可見,許多老年乞丐和小商販追逐着遊客,不時還會有一些據説是“吉普賽人”的大人、小孩主動找你碰瓷訛詐。

等參觀完梵蒂岡,來到有2500年曆史的古羅馬君士坦丁凱旋門和鬥獸場,在這偉大的古羅馬遺蹟之地,“髒亂差”的情況更甚。

面對兩千多年前的堪稱世界奇蹟的精美建築遺存,遍地垃圾,髒的一塌糊塗。遊覽過程乞討之手,推銷之手和那些神秘的小偷之手,那叫一個亂。路旁停放着兩輛依威柯牌軍用防彈車,五六名荷槍實彈的軍人站在那裏閒聊,現場看不到有管理人員。

這樣差的環境,讓遊客興致大減,也讓這雄偉壯觀舉世無雙的古羅馬鬥獸場,和古羅馬人勇猛智慧打折許多。不怪乎我們一位團友調侃説:羅馬應該搞一下“創城”活動了。這樣落後的管理,僅憑老輩子留下的這點古蹟掙遊客的錢,老本遲早要吃光的。

以前在媒體上見到斷垣殘壁佈滿彈痕的古羅馬鬥獸場,以為是歷次戰爭所至,聽導遊介紹才知道,是古羅馬人為修建教堂就地取材,拆掉鬥獸場外掛的大理石去修建了教堂,才讓鬥獸場四壁留下那些不規則如同彈痕般的遺蹟。

羅馬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又應驗了那句“觀景不如聽景”的老話。雖然如此,大家還是對下站水城威尼斯,充滿了期待。

旅歐散記之羅馬印象

作者簡介:柴洪德,河北固安人,中國金融作協、書協會員,山東金融作協榮譽主席,山東省散文學會、詩詞學會會員,曾任金融作協一、二屆理事。作品散見於《山東文學》《中國金融文學》《金融文壇》《軍事故事會》《中國金融文化》等刊物,主編多部文學合集,著有個人散文集《三十六年間》。

壹點號 柳泉金融文學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08 字。

轉載請註明: 旅歐散記之羅馬印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