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始皇36年(公元前214年)趙佗在佗城擔任龍川縣令到現在,佗城至少已經有2234年的歷史了,很多遊客去廣東佗城旅遊,就是衝着佗城的悠久歷史而去的。
2000多年曆史的廣東龍川佗城,文物古蹟眾多,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文物古蹟應該非越王井莫屬,越王故居雖然年代久遠,但現在僅留下遺址而已。南越王廟,佗城北門,明代古城牆,龍川學宮,考棚,龍川商會等是大多數遊客必看的景點,除了佗城北門一段殘留的古城牆外,其它景點看起來似乎缺少了文物古蹟應有的古韻,難怪有些遊客看後説,佗城的性價比太低了。
其實,到佗城旅遊,最值得一遊的是位於佗城西郊的蘇堤。
蘇堤始建於宋朝,距今有九百多年的歷史了。現存堤長約1.3公里,位於佗城的西郊。據記載,蘇堤出現過多次崩塌和維修,但今天看起來仍然古韻十足。如果你去佗城旅遊,一定不要忘了去蘇堤上走走。
據記載,宋朝著名的文學家蘇東坡(蘇軾)的弟弟蘇轍被貶到龍川時,看到當地農民旱災水災不斷,糧食收成很不穩定,便倡議在靠近東江和護城河的地方修築了一條頂部寬約2米的堤壩。
蘇轍倡建的這條堤壩實際上是唐代開發的嶅湖(現已變為農田)的堤壩,而“嶅湖秋月”曾經是龍川古八景之一。據説嶅湖湖心原來有亭台樓閣和寺廟,蘇堤則位於嶅湖的東邊和南邊,以前堤壩上還有垂柳。每年秋天,皓月當空,湖面的亭台樓閣和湖畔的垂柳婀娜的身影與湖面的倒影相映成趣,形成了如詩如畫的“嶅湖秋月”美景。
堤壩建好後,改變了佗城年年水災旱災接連不斷的狀況, 貯蓄的嶅湖湖水用於周圍的農田灌溉,佗城的農民年年豐收,老百姓為紀念蘇轍的功績,便將這條堤壩稱為蘇堤。
後來,嶅湖慢慢演變成了農田,嶅湖秋月也隨之消失了。
秋日的傍晚,漫步在彎彎曲曲的蘇堤上,踩在鵝卵石鋪就的古道上,欣賞古道兩邊的田園風光,聞着金黃的稻穀散發出那種自然的清香,有一種油然而生的愜意和輕鬆。
落日餘暉之下,許多遊客和佗城本地的居民,三三兩兩,很隨意地走在石砌的古道上,享受着古人帶給我們的幸福。不知有多少人還在惦記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曾經在堤岸留下的足跡。
蘇堤在今天已成為佗城居民最喜歡走的一條古道。上週末我在佗城各景點遇到的遊客加起來還不如在蘇堤遇到的人多。
有人説,佗城有兩個多,一個是姓氏多,一個佗城村就有近150個姓,二是長壽老人多。我想,佗城長壽老人多的原因大概跟他們喜歡在這鵝卵石古道上散步有關吧?鵝卵石古道對腳底的按摩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而在這田間小路散步,其放鬆心情的效果也是不容置疑的。
蘇堤這條千年古道,不僅風景美,也是佗城人長壽的秘密。你去佗城旅遊,一定不要忘了去蘇堤走一走,順便看看蘇堤末端的文物古蹟正相寺和正相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