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魅力黃河口

由 巫馬言 發佈於 休閒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境內黃河入海口的渤海海灘。大海退潮後,海灘上留下形狀各異的河溝、岔子。 周忠華攝(人民圖片)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最初這句詩是從母親口中聽得,讓我對黃河有了嚮往。步入學堂,我通過書本更深瞭解了黃河。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自青藏高原奔騰而下,經過5464公里的漫長征途,最後在山東東營匯入渤海灣,而東營就是我的家鄉。

幾經波折,我終於站在了黃河口前。

踏在木板搭建的橋上,我們向橋頭走去。兩岸河水滔滔,蘆葦芊芊。走在這茫茫的蘆葦蕩中,不由得吟起“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站在橋頭,佇立遠眺,這面的水,是渾黃霸道的,像漢子;那面的水,是墨藍恬靜的,似女子,當他們交匯的時候,相互吸附卻又不互相黏連,形成了獨特的自然奇觀。

目光收回,陽光照耀下的河面波光粼粼,水波不興。河的兩岸,鬱鬱葱葱,生機勃勃。小草在春風吹拂下鋪出滿地的綠毯,“春畫家”用綠色打底,中間還摻雜些許的渾黃,那是土地的顏色。再遠處是一些盛開的花兒,紅得熱烈。紅黃藍相互映襯,塗抹出一幅絕美的天然畫卷。

住在附近的朋友説:越往夏裏走,這裏的美就更深一層。如果邁入秋天,説不定就會醉倒在這美景之中了。入秋時節,當地獨有的植物——翅鹼蓬(又名“黃鬚菜”)被“秋畫家”暈染得如朝霞、似火海。放眼望去,就像給大地蓋了一層紅地毯。“秋畫家”再把水草暈染成黃,紅黃交相輝映,美麗異常。聽他這麼説,我對白樸筆下的“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有了更深體會。

再往深處走,便到了生態濕地。有一植物,名曰“檉柳”,是黃河口的又一景觀。它一年開花三次,所以人們又稱它“三春柳”。它一蓬蓬、一簇簇地盛開,抵禦着旱澇與土地的貧瘠,不斷滋養改善着這片鹽鹼地。

不但植物在此落腳,鳥類也是如此。黃河口被稱為“鳥類國際機場”,是候鳥遷徙線的“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這裏彙集了大雁、白鷺、蒼鷺、琵鷺、灰鶴、白鶴、丹頂鶴、天鵝、東方白鸛等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每年4月至5月,大量候鳥遷徙至此,與天地間無限的温柔與浪漫融為一體,勾勒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近些年,當地政府不斷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使黃河口真正成為候鳥們安居的家。

遊覽黃河口,要“一飽眼福”,還要“一飽口福”。黃河口大閘蟹、大米、刀魚、文蛤、蝦皮、蜜桃、燒雞、冬棗等,光是聽到這些名字,我便開始狂咽口水。菜品上桌,立馬動筷品嚐,盡是鮮美道不盡。食物豐饒的背後,是黃河母親深沉的愛意。

吃過飯,走在回去的路上,感受着綠樹葱蘢,鳥語花香,聆聽濤聲入耳,一切都是那樣美好。

黃河口這原本貧瘠的鹽鹼地能綻放出嬌豔的花朵,與當地人民辛勤勞作是分不開的。這裏的人們,早已把開荒拓土的精神和奔騰向前的意志融進血液,在滔滔河水中,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