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評論|讓希望的田野更具有時代廣度和力度

文/荀超

從景點旅遊到串珠成線的全域旅遊、從傳統觀光游到‘旅遊+’的綜合立體遊的轉變。作為四川文化旅遊的一張靚麗名片的九寨溝,重生歸來,成為了四川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開創全省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的生動註解。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聚焦脱貧攻堅、共繪鄉村振興、奮進中國也成為了文藝創作書寫不盡的熱門主題。去年以來,《花繁葉茂》《楓葉紅了》《山海情》等劇的熱播,將那些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基層脱貧人員們背後的歡笑與淚水真實呈現,將真實生活和年輕觀眾的審美情趣相結合,以創新化、年輕化的表達,引起當代青年人關注和共鳴的情感點,接連創下收視率記錄,備受熱贊。

文藝評論|讓希望的田野更具有時代廣度和力度

熱播劇《在希望的田野上》

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部《少林寺》讓嵩山少林寺聞名海內外。後來,越來越影視劇的熱播帶動了各地文旅,不過,多以古裝劇為主。曾經,陳建斌的《喬家大院》帶動了山西的喬家大院,孫儷的《那年花開月正圓》帶動了周瑩故里——安吳吳氏莊園,《甄嬛傳》帶火故宮後宮遊……如今,越來越多時代劇集的走紅,使美麗鄉村進入觀眾的視線。電影《十八洞村》裏,十八洞村十八洞,洞洞相連連成村。作為精準扶貧的第一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雙龍鎮的十八洞村,在2019年被評為首批鄉村旅遊重點村。《大江大河》取景在安徽宣城涇縣蔡村,《山海情》取景在永寧縣閩寧鎮西側靠近賀蘭山的戈壁灘上,《在希望的田野上》取景貴州銅仁……時代風貌與鄉村圖景,一覽無餘,振奮人心。

生態文明,是具有生命力的文明,我們應該多多激勵當代青年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學以致用,將技術理念、傳播方式,融入鄉村振興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敢於開拓、樂於奮鬥。

文旅發展,是人文敍事與地理的融合。不同於以往的鄉村振興,我們需要突破傳統敍述,細節着手,完善情感內核,細膩真切;在鄉村風貌上還原煙火人間,細緻入微。讓我們希望的田野兼具了時代的深度與廣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48 字。

轉載請註明: 文藝評論|讓希望的田野更具有時代廣度和力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