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杜東平
山 趣
江城有不少山,但都不是太高,海拔二三百米的居多。城東有“左青龍”—園林公園龍潭山如青龍逶迤而卧;城西有“右白虎”—小白山似猛虎威威盤踞,清朝皇帝曾在這裏望祭長白山;城南有“前朱雀”—風景如畫的朱雀山鍾靈毓秀;城北有“後玄武”—馳名遐邇的北山、玄天嶺炮台山、桃園山,山山峻拔。
因時間關係,我只遊覽了北山、龍潭山、炮台山。
北山
走近北山大門,寬闊的門面兩側是兩排小商鋪,因為疫情,這裏人不是很多。灰牆藍頂三孔的北山門樓,飛檐翹角,巍巍壯觀,藍色琉璃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站在門外,從門洞往裏看,滿目蒼翠,彷彿綠色隨時就要溢出門外似的。
進得山門,右側湖中,一大片荷花把水面遮蓋的嚴嚴實實。也許地域和氣候的原因,荷花花朵不大,蓮蓬卻很多。站在荷塘邊往右上方遠望,鬱鬱葱葱的山頂上一幢建築物的黃色立面上,一個黑色的佛字格外醒目,這個佛字彷彿山的眼睛注視着眼前的一切。
北山並不高,主峯只有270米。有説山不在高,有仙則靈,而此處,則是山不在高,有龍則靈。正衝山門,一個深金色的九龍戲珠雕塑,分外豪邁壯觀,陽光下透着幽幽的光,這裏叫九龍廣場,還有“九龍聖境”之稱。
北山在船營區,地處市中心,是一座久負盛名的寺廟風景園林公園,被譽為“龍興之地”“天下第一江山”。
相傳吉林北山有九座山峯,猶如九龍嬉戲,清康熙年間曾名九龍山。山後有條溝叫卧虎溝,並傳有猛虎卧於溝內。康熙二十一年,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東巡來到大清王朝的“龍興之地”吉林烏拉。聽風水先生説,吉林烏拉有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方星宿守護,此地又瀕臨一江天水—松花江(滿語松阿里烏拉,天水之意),乃盤龍卧虎之地,有帝王之氣。這番話使康熙皇帝深感不安,於是,他命寧古塔將軍將九龍山削去幾處山峯,以破吉林烏拉帝王風水。因此,1682年,清康熙帝東巡吉林後九龍山即改名北山。
沒走多遠,發現右側灰白色的山石上“天賜良緣”幾個紅色大字特別引人注目,寓意也特別美好。由此,我想到了與吉林市的緣,也算是天賜良緣,試想,如果沒有某些巧合,如果沒有《美麗富饒的松花湖》那首歌吸引,如果不是6年前去長春出差,也許我不會從長春來到吉林市,有時候,世間緣,就是那麼妙不可言。
沿着石砌的台階拾級而上,兩側綠樹高聳,濃廕庇日,灑下一片片清涼。旁邊草地裏,時不時有小松鼠竄上竄下,看見遊客,一點也不害怕。走在山中,彷彿步入仙境,榆樹,松樹,橡樹,榛子樹等應有盡有。林間的鳥鳴聲此起彼伏,像天籟之音響在耳邊。走着走着,突然聽到旁邊的樹葉嘩嘩響,扭頭一看,一條黃咖色條紋的蛇正從地上往樹上爬,嚇得我幾乎是嗷的一聲喊着,快步向前奔去,心裏突突了半天。
路邊林中,小朋友野營的不少,他們有的帶着吊牀,有的帶着野營墊,他們或在吊牀上躺着,或在墊子上坐着吃着零食説説笑笑,有的還帶着樂器,時不時有歌聲或者音樂傳來。
北山,自然風景秀美,人文內涵非常豐富,風景區距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北山公園始建於1924年,山上有建於清朝年間的古寺廟羣,集儒釋道三教雜糅相處,獨具特色。北山的“藥廟晚鐘”是“吉林八景”之一。
北山寺廟羣含玉皇閣、藥王廟、坎離宮和關帝廟,均在東峯,其中,以玉皇閣規模為最大。這裏,是香客朝山進香,拜廟祈神的福地。
玉皇閣建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自乾隆年間至解放前曾多次修葺,其中以民國十五年(1926)一次規模較大。
藥王廟建於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文革中曾遭破壞,1983年重新修建。
關帝廟建於康熙四十年(1701),雍正九年(1731)、同治八年(1869)曾予重修、擴建。正殿懸掛有清高宗乾隆十九年(1754)書寫的“靈著豳岐” 匾額。北山關帝廟有三件鎮廟之寶:一是關帝廟前的銅鐘,康熙年間鑄造;二是關公的青龍偃月刀,為康熙或乾隆年間鑄造;第三件就是乾隆皇帝親筆書寫的“靈著豳岐”匾。廟內還遺留道光九年(1829)和同治八年(1869)的關帝廟碑。
因為疫情,現在,只有坎離宮開着門。坎離宮是三孔門院落,紅色的大門,金色的門環,灰牆灰瓦的門樓翹檐上,有6個像犬不是犬的栩栩如生的小神獸。正門兩側,兩朵水彩蓮花上各擎着一個大大的紅色佛字,點綴的門樓特別生動並禪意濃濃。坎離宮左側的牌子上寫着:“坎離宮,始建於1897年,此廟名源於《易經》。“坎”代表水,“離”代表火,所以,坎離宮又稱“水火神廟’是道家道場,現已改為佛家廟宇。北山寺廟羣是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登山休息時,與一位當地的熱心人閒聊,她説:“你現在來,景色還是夏天的感覺,到處綠油油的。深秋時,這裏才美呢,樹葉有的變黃,有的變紅,山會變成彩色的,也很值得一看。每年春天,北山的廟會也很熱鬧,而且,山上的花也很美,可以春天再來看看。”
據悉,北山以民俗廟會而遠近聞名,尤其每年的藥王廟會,頗負盛名,可謂盛況冠絕東北,素有“千山寺廟甲東北,北山廟會勝千山”的美譽,藥王廟會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可惜,現在不是廟會時節,不能一睹其盛況。
沿着山路前行,迎面出現了“攬轡橋”幾個大字。只見北山東西兩峯之間懸架着一座單孔石橋,這就是“攬轡橋”。“攬轡橋”造型流暢別緻,雄偉大氣,遠觀如彩虹飛架於青綠的山間,觀賞着飛懸於高空中的攬轡橋,禁不住特別敬佩建橋者的智慧與超人的功夫。據悉,“攬轡橋”始建於1937年,由當時的偽滿洲國皇帝即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賜名。關於“攬轡橋”賜名,還有一個歷史典故—當末代皇帝溥儀不知給橋起什麼名字好時,他的近臣給他講了康熙皇帝東巡吉林的故事,即1682年,康熙皇帝東巡吉林在松花江邊望祭長白山之後,率領諸王到北山狩獵,當策馬行至東西兩峯之坳時,曾攬轡停騎。溥儀聽後茅塞頓開,提筆寫下了“攬轡橋”三個大字。在攬轡橋北大約50米的地方,有一石碑,上刻“康熙帝攬轡停騎處”。
山間的路修得很好,石砌的台階很寬,順着台階繼續上山。山上,有的遊客在乘涼歇息,有的則對着山上山下不停地拍照。也是,那麼美麗的景色,不拍會覺得可惜了。路過一塊空地時,有祖孫倆正在跳綵綢舞,她們一會兒轉圈,一會兒迎面,鮮豔的綵綢在空中翻飛着跳躍着。聽着小女孩叫着姥姥,一邊舞一邊笑,姥姥臉上樂開了花,小女孩兒的姥爺滿臉笑容的在旁邊不停地給她們拍照。温馨的畫面,在山間尤顯美好。
微風送爽,氣温正好,走在山間,格外愜意。到達山頂時,迎面,攬月亭在綠樹掩映中呈現出“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嬌羞之美。四層尖頂彩色琉璃瓦的“九天攬月”亭是北山的最高點,此時,攬月亭上方,藍天幽碧,有白雲兩朵,我趕緊舉起手機對準了攬月亭,鏡頭中,立即出現了一幅渾然天成的精美畫卷。
站在山頂環顧四周,厚厚的植被彷彿給山體穿上了濃綠的裙裝,錯落有致的廟宇彷彿點綴其上的點點繁花,肅穆古樸又美觀。站在山頂仰望天空,藍天高遠清透,白雲如花兒盛開,還有一隻船型的風箏在空中飄蕩。站在山頂俯瞰城區,高樓林立,江水映日如鏡般閃亮,江城美景盡收眼底。
在山頂,我看到了山下竟然有一條鐵路從公園內穿過,經詢問,才知道這是吉林到瀋陽的瀋吉線鐵路,至今一直使用着,這也是北山一道獨特的景觀。隆隆而過的火車聲,給清靜的山林帶來了別樣的氣氛。當下山從鐵路道口經過時,我看到正有兩個遊客在鐵路上擺着pos拍照呢。
龍潭山、炮台山除了與北山的人文歷史內容不同,自然景觀非常相似且一樣優美醉人,此不再贅述。
2022.8.
作者簡介:
杜東平,筆名:妙月、沐桐,濟南市,女。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濟南市作家協會會員。為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青未了”副刊簽約作家。曾在數次散文大賽中獲獎。《河工 河夫》《在琵琶泉邊,聆聽清越之聲》等多篇散文被收錄不同文集。
壹點號沐桐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