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春日的河南,綠意盎然,繁花盛開。當奼紫嫣紅的春色邂逅古樸雅緻的古建築,飛檐翹角、雕樑畫棟、落英繽紛,生成了一幅靈動的春日勝景,讓人不禁感慨鬼斧神工和巧奪天工的完美融合。大河網策劃推出《春日古建圖鑑》系列報道,邀請廣大網友共睹身邊古建築的風采。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位於登封市東南15公里的告成鎮告成村有一處古建築,是我國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觀測天象的建築之一,由元代著名天文學家、科學家郭守敬所建,距今已有740餘年的歷史,它就是觀星台。
仰望星空,尋找浩瀚天空中的微弱亮光,總令人心生遐想和敬畏。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從未停止過對天空奧秘的探索,更有無數的詩詞歌賦賦予宇宙不同思念與豪邁,觀星台就是無數先人對宇宙星空探索出的人造物體。
公元1276年,一位長袍加身的指揮者,動用全國的物力、財力,組織了規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測量,在全國27地建立了天文台和觀測站,並創制了新的天文儀器,而登封觀星台就是當時的中心觀測站,他就是締造了《授時歷》的郭守敬。
經過郭守敬、王恂等人在觀星台的辛勤觀測與推算,終於在公元1281年頒佈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此曆法求得的迴歸年週期為365天5時49分12秒,其精確度與現今世界上許多國家使用的《格里高利曆》相當,但卻早了三百年。與現代科學推算的迴歸年週期365天5時48分46秒相比,僅相差26秒,中國古人的智慧不得不令人稱讚。
作為河南省登封市“天地之中”少林寺歷史建築羣之一,觀星台坐北朝南,背依告成山,面對箕山,西倚王嶺尖,東傍雙廟嶺,南臨潁水,又有石淙河、五渡河環繞,是一處環境清幽的勝地。
觀星台形如覆鬥,體型高大,灰磚砌築,細膩挺拔,是保存完好的元代天文觀測儀器。
在觀星台南14.3米,有唐代建立的周公測景台,是唐代在西周測日影定地中的基礎上修建的重要天文遺蹟。
觀星台和周公測景台、周公廟等組成一座完整的院落,南北長160米,東西寬37米,佔地面積0.59公頃,建築面積657.41平方米。
除測景台和觀星台兩座天文科技建築外,中軸線上還保存有照壁、大門、戟門、周公祠、帝堯殿等明、清建築。位居“天地之中”的觀星台、測景台,歷來都是中國的天文觀測中心。觀星台院內現存碑刻12通,還有複製的天文儀器文物。這些文物與觀星台、周公測景台有密切關係,也是與天文觀測有關的重要歷史遺存。
1961年3月4日,觀星台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隨着時代的發展和天文科技的進步,如今我國有了更先進的觀測設備,更有着北斗系統的加持,觀星台的作用已經不復當日,但是它反映了我國天文科學發展的卓越成就,對於研究我國天文史和建築史依然具有很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