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重回板倉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休閒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長沙市東北不遠處,有一個叫板倉衝的地方,它是楊開慧烈士的故鄉。2020年9月9日逢毛澤東主席逝世44週年,我第二次來到這片紅色的土地瞻仰,表達發自內心的尊敬與懷念。

1901年11月6日,楊開慧誕生於板倉,在這裏度過了童年時代。1913年隨父親楊昌濟遷居長沙,與懷着改造中國與世界宏偉理想前來湖南第一師範求學的毛澤東相識。1918年楊昌濟到北大任教,舉家遷往北京。同年8月,毛澤東來到北京,楊開慧有機會參加毛澤東組織的各項活動,閲讀《新青年》、《新潮》等,初步接受共產主義思想,併成為毛澤東最真摯的朋友。

1985年:初到板倉

板倉是長沙郊縣長沙縣的一個村,現在叫開慧村,位於長沙市西北120華里處。

1985年從3月到7月,我來到這裏參加國家文物局培訓課程。那時的長沙市區面積不大,人口不過幾十萬。長途汽車開出不久,便進入漸窄的縣級公路,路上基本沒什麼車輛,客車在江南的丘陵、稻田和鄉舍間爬行,不長的距離需要跑兩個半小時。到達的第二天就參觀了楊開慧故居、紀念館,祭掃了烈士墓。

1920年冬,楊開慧與毛澤東結婚。第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湖南最早的女共產黨員之一。隨後跟隨毛澤東轉戰各地。1927年毛澤東送楊開慧母子回到長沙板倉老家,然後來到湘贛邊界領導秋收起義。

此後3年,楊開慧參加板倉一帶黨組織會議,堅持為革命做宣傳工作。1930年10月,楊開慧不幸被捕,11月14日被國民黨反動派槍殺在長沙識字嶺,年僅29歲。

楊開慧故居坐西朝東位於板倉衝的正中央,其南、北、西三面環山,門前是個小廣場,東面一條蜿蜒的山路直通汨羅江畔。故居始建於清乾隆年間,佔地面積120畝,現存大小房屋36間,為土磚木結構的農家院落。大門刻有“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門聯。房屋以堂屋為界,北院為父親楊昌濟家,南院是楊開慧叔父楊瑞生家。

楊開慧犧牲後,親友收斂了烈士遺體,星夜運回板倉,安葬在楊家公山下的棉花坡坡陰。毛澤東得知噩耗,悲痛地寫下“開慧之死,百身莫贖”,並託人寄銀元30塊為烈士修墓立碑。銘刻“毛母楊開慧墓”、“男岸英岸青岸龍刊”石碑於墓前。

1985年時的板倉紀念館周邊十分清靜。紀念館所在的開慧村大約10平方公里,有2000多畝耕地,三四百户人家;附近幾乎尋不到商店,村裏僅有一家不怎麼開門的飯店。每天僅有三班長途汽車通往長沙,打電話也不方便,僅紀念館有一部乾電池黑色搖把電話機,與省外聯繫需要轉接幾次。

楊開慧故居南側是板倉紀念館,是一排坐西朝東的平房。中間是穿堂門,南北兩側是面積數百平方米展室和接待室。紀念館於20世紀60年代興建,當時的條件還很簡陋。展室內陳列了楊開慧烈士和父母的主要生平事蹟,幾個老式玻璃木頭展櫃裏擺放着不多的文物,只有兩根熒光燈棍作為文物照明燈。

棉花坡是一個不足20米高的小山。西北高,東南低。從山腳至墓區由三層梯形平台相連,陵園內除了楊開慧烈士墓外還有其祖父楊書樵與父親楊昌濟的合葬墓以及堂弟楊開明烈士墓。楊開慧烈士墓冢在最上層正方形平台之中,墓碑橫置斜放,漢白玉石質,刻楷書碑文“楊開慧烈士之墓”。其下鐫刻毛澤東撰寫“楊老夫人與開慧烈士同穴”的題記。四周蒼松環繞,樹齡已有十五六年的樣子,足有手腕粗,兩三米高。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楊開慧烈士墓旁修建了紀念亭、紀念塔。1967年建立了烈士陵園。1969年,當地政府將烈士遺骨遷移到棉花坡坡陽新墓址,並與1957年病逝的母親向振熙合穴。1972年和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分別將烈士陵園和故居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時,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當時板倉尚是遠離城市的鄉村,交通、通訊十分不便,所以來館參觀者不多。國家文物局在這裏設有人才培訓中心。所以板倉也是新中國文物事業的人才培訓基地。

2020年:重識板倉

今天的長沙縣已與長沙市連為一體,成為大都市的一部分。高聳入雲的摩天大廈,車水馬龍的繁華街道,密集的公路網,遠不是三十多年前市郊的概念,長沙到板倉可沿京珠高速公路直達,時間用不了一個小時。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各地博物館、紀念館發生了巨大變化。1994年中宣部頒佈《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原則、主要內容、重點對象以及一系列具體措施。1995年,民政部確定了第一批100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故居依舊!與35年前相比,楊開慧故居保護得依然很好。1990年8月維修時,在卧室後牆離地面約兩米高處的泥磚縫中又發現一疊楊開慧烈士1930年元月為懷念毛澤東而寫的手稿。這是自1950年和1982年分別在故居前院菜地和靠近楊開慧卧室屋檐樑架與斗拱結合處發現兩批烈士遺物和手稿後發現的第三批遺物,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棉花坡烈士陵園周圍的松柏樹粗壯和高大了許多,已有十來米高。1990年政府在陵園中央塑建了楊開慧烈士全身漢白玉像,修建了以60條弧形花崗岩框邊、直徑14米的圓形花壇及漢白玉浮雕花圈。

2007年,長沙縣政府治理了楊開慧紀念館周邊環境,拓展了館前廣場,樹立了景區標識標牌、增加了景區視頻監控和背景音樂系統,建設遊客接待中心、添加了影視放映廳等配套設施。重建了紀念館,館舍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2010年11月16日,在楊開慧烈士就義80週年和毛岸英烈士為國捐軀60週年之際,新館對外開放,館名由板倉紀念館改為楊開慧紀念館。

新館分三層。整個展覽陳展形式設計新穎現代,符合人們審美需求,各種材質的塑像及半景畫和文物結合恰到好處,展陳中現代工藝和材料以及必要的聲光電技術的應用,科技含量高,教育內容靈活多樣,十分清晰生動地體現了主題的內容。

隨着楊開慧紀念館的重建,陳展水平的提升,烈士陵園的整修,周邊環境的治理以及交通狀況的改善,今天我看到的烈士家鄉景象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周邊公路上每天來往車輛川流不息,紀念館廣場停滿車輛,來參觀的遊客每年達幾百萬人次。現在,楊開慧紀念館是湖南省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首批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國家4A湖南省著名的旅遊景區。

紀念館紅色文化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現在周邊羣眾生活環境大為改觀。一幢幢規劃有序的白牆灰頂建築代替了過去的土坯房舍。賓館、飯店、店鋪商號和文化設施比鄰而立,熱鬧的場面將開慧村映襯出一幅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麗景象。

90年前的烈士鮮血沒有白流!楊開慧生前的偉大理想正在變為現實。

(作者系河北省博物館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