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人文交流:中歐班列化身“文化班列”

從中國重慶直達德國杜伊斯堡的首趟中歐班列(渝新歐)自2011年3月正式開通運營以來已經走過了整整10個年頭。其間,有越來越多的德國民眾認識了中歐班列,並通過自己的方式參與其中、為中德人文交流貢獻着力量。

促進人文交流:中歐班列化身“文化班列”

△圖普拓是《出發吧,小漢斯》的主編

“這是小火車頭漢斯,它非常喜歡探險。它很威武,能帶着整個列車奔跑起來。在它後面拉着1、2、3、4……個貨櫃車廂。火車頭和貨櫃車廂組合在一起就是‘貨運列車’。”這是2019年出版的中英雙語兒童讀物《出發吧,小漢斯》的第一段,而小漢斯是一個代表中歐班列的卡通形象。

《出發吧,小漢斯》的主編本納迪·圖普拓是公益文化協會——德中文化創新聯盟的負責人。他曾於2018年舉辦了一場旨在向德國民眾介紹中歐班列的文化活動。

圖普拓告訴記者:“在現場,我們驚訝地發現很多孩子對中歐班列異常着迷,就萌發了出版一本專門面向兒童的相關讀物的想法。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從中國到杜伊斯堡的遙遠旅途。這段旅程既艱辛又漫長,要想完成並非易事。一路上會有挑戰、會有危險,但小火車頭(漢斯)始終目標明確、保持冷靜、堅持不懈,最終克服了重重困難,安全抵達了目的地。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其實都是這樣,只要不輕言放棄、沿着正確的道路、朝着既定的方向前進——最終,你將獲得成功!”

而除了寓教於樂、讓孩子們的心中充滿正能量之外,圖普拓認為,《出發吧,小漢斯》也可以為中歐班列在當地的推廣發揮一定的作用,激發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中國的興趣。在他看來,這也正是中歐班列的意義所在:在助力貿易暢通的同時促進民心相通,搭建友誼橋樑。

圖普拓回憶起自己多年前第一次聽説中歐班列開通的時候,覺得非常的驚喜和意外,但轉念一想又覺得是情理之中。畢竟此前,人們過於依賴海運或者空運,可前者耗時太久,後者既不經濟又不環保,而鐵路運輸剛好克服了兩者的缺點。再加上歐洲和中國一樣,都是全球化時代多邊主義合作的支持者與推動者,雙方加強各領域的互聯互通是大勢所趨。

圖普拓指出,對於不愛改變的德國人來説,接受新事物慢半拍似乎是常態。因此,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年輕一代積極主動探索新事物就顯得尤為重要。他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傳遞出應該勇於嘗試以及迎接挑戰的訊息。火車途經不同的國家,也體驗了不同的氣候,但是它並沒有把這些陌生的事物當作威脅,而是深受啓發與鼓勵,願意用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

在圖普拓看來,歐洲和中國之間的合作未來可期,中歐班列是重要的運輸紐帶,更是連接文化、加強民眾互動的平台。他希望能夠通過兒童讀物讓中國和歐洲的孩子們更早、更多地認識對方的世界,長大後一同為中歐交流與友好往來貢獻力量。(總枱記者 阮佳聞 餘鵬)

(編輯 雷溦)

【來源:央視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14 字。

轉載請註明: 促進人文交流:中歐班列化身“文化班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