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什麼不重新修建圓明園?圓明園遺址的價值遠比重修後高

由 公西成化 發佈於 休閒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後,佔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

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下令燒燬圓明園。3500名英法聯軍衝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300名宮女、太監、工匠被活活燒死。

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大火燒了3天3夜,成為世界文明史上最罕見的暴行。


如今我們看到的圓明園,是一片廢墟的圓明園,是一個被燒燬之後的殘垣斷壁的圓明園,之所以會有不少人提出要重建圓明園,是因為很少有人知道圓明園在被毀之前的樣子。

圓明園在被毀之前,被稱為“萬園之園”,是世界上最華麗的皇家園林,從清朝的康熙年(1707年)開始到道光時期的一百多年間,經過清朝歷代皇帝的不斷修建,最終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達16萬平方米,有一百五十多處景觀.


雍正於1722年繼位之後,對原有的圓明園進行了擴建。他在園中修建瞭如正大光明殿、內閣、六部等一套完整的政府機構,簡單地説,雍正在夏天不但可以來此避暑,還可以在這裏辦公,等於是把整套行政機構完整地搬到了圓明園。

此外,雍正還在圓明園東側擴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形成了圓明園三大園區的基本格局。到來的皇帝則對圓明園的景區進行了擴建,如乾隆年間擴建了西洋樓景區,嘉慶年間主要對園區進行了修繕。到了道光年間雖然國力衰退財力不足,但仍對圓明園進行了改建和裝飾。


圓明園的修建,歷經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五個皇帝,最為鼎盛的時期在乾隆年間,最多的時候圓明園有一百多處景觀,其中四十景被稱為“圓明園四十景”。這樣的景觀不是一般的景觀,而是獨成格局的景觀為一景,如此構成的四十景。這些景觀每一個都可以稱為“園中園”,其形態各異,自成體系。

在乾隆的鼎盛時期,整個圓明園有至少600座小園林,其規模是古今中外皇家園林之首。整個圓明園的建築面積有16萬平方米,這是什麼概念呢?可以參照下故宮,故宮的建築面積為15萬平方米,也就是説,圓明園的規模其實比故宮還大。


就這樣的規模來説,如果要重建的話需要多大的花費呢?恐怕要動用國家力量才有可能了。


圓明園在被搶的時候,光是文物經粗略統計就有150多萬件,包括了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等稀世珍寶。如果要湊齊圓明園中的文物,要花多少錢呢?

而以上的情況,也只是圓明園中很少的一部分,所以要完整復原整個圓明園,全部的花費無法計算,要真正地復原也只有動用整個國家的力量才有可能,但動員整個國家的力量來複原一個清代的皇家園林又有什麼意義呢?還不如拿着這些錢去支援更多的現代化建設才是有意義的。即便真的復原了,如果國家不強大,以後不還是會被搶掉麼?所以如今復原圓明園,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孟子》中有言:“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那一句我們熟知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正是筆者要説的不重建圓明園的原因之一,且是最重要的。

圓明園是中國歷史的一塊傷疤,這塊傷疤證明了“落後就要捱打”。圓明園是在第二次鴉片戰時被英法聯軍燒的,原因就是清朝沒有答應英法強盜的無理要求,所以趁着清朝爆發太平天國起義,打進北京,是典型的趁火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