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去驢行專欄攝影師喬義恩(黑馬)授權,未經允許禁止使用
以前日子過的艱難,每天拉着黃牛,踩着費力的水車,在稻田裏彎上彎下,這一忙活就是四個季節。
辛苦一整年下來,別説是賺到錢,能夠養活一家老小,一生中能夠蓋個新房,多數人已是無憾此生。
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城市化的影響下,人們從田間走到了繁華的大都市,也從眼前的一畝三分地到放眼全世界。
但生活越是現代化,便捷性,那些從苦日子走過來的 人,對鄉情反而有一種格外的熱衷。
桂林灕江上的漁夫和鸕鷀。
寧德霞浦灘塗上的出海漁民,楊家溪大榕樹下拉着老黃牛的農民和趕着鴨子的少女。
雲南梯田裏,在水稻田裏摸出稻花魚的孩子。
四川酒廠裏,揮汗如雨的制酒師傅。
壺口瀑布上,一副“信天游”扮相的老大爺和咧着嘴的小毛爐們。
還有婺源乃至各地的油菜花,曬秋,你都會看到那些熟悉,且千篇一律的畫面。
一個或幾個當地農民扮相的人模,熟悉地在鏡頭前擺着不同的姿勢,一旁便是不斷傳來喀嚓聲的攝影團。
這些攝影團,也就是我們熟悉的“老法師團”。
漸漸的你會發現,這些風景不就是多年前的生活,只是今天換了一個旁觀者的角度。
有前人的藝術創作,使其更為生動形象化,後來人則更多是娛樂性為主。
所以很多時候,它無關專家們口中的農耕文化,文青裏描述的江南小橋流水人家,更無法上升到藝術層面。
它僅僅是一種勞累了一輩子的消遣,以及記憶裏的情感。
若是身旁跟着自家的小一輩,還會忍不住地説叨幾句:
幾十年前,我們總是吃不飽,每天不停地幹活。哪有想到現在還得花門票,來看看以前的鄉下生活,你説這世道怪不怪!
不僅僅是鄉間的風景,連吃這件事上都有大大的轉變。
以前只有逢年過節時才能勉強吃到肉,平常時間連一點油腥子都聞不到。
而即便是換到幾兩肉,在上個世紀年代多生育的號召下,一個家庭的孩子有時要七八個人才能分攤,基本到碗裏的肉也就那麼幾片。
所以後來日子稍微好一些時,人們都愛吃肉,恨不得把成長時缺失的那一部分都狠狠地補了過來。
但現在就不講究了,出門旅行越是高檔的行程,越講究綠色健康。
素菜養生日漸流行,有時還得用野菜才能體現那種層次。
而且都不是大碗大碗地裝,量越是少,擺盤越是精緻,才能彰顯一種説不清,但大家都覺得很追崇的格調。
到了各個地方,還一定得體驗當地的特色菜。
蒙古的烤全羊,海南的椰子雞,重慶的火鍋,老北京的烤鴨......,這些都已不算什麼。
得一定吃一些很少人知道,但又特別有花樣,健康的東西,
再闊氣一些,今天飛法國貝隆吃生蠔,明兒轉戰意大利艾爾馬鎮吃白松露,後天飛日本吃一碗鰻魚飯。
不僅是吃、玩的選擇上在改變,連旅居環境的選擇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就如我們在武漢的攝影師老馬一樣,威海買一套房,珠海也買一套。
夏天在威海住2個月,冬天去珠海過年,然後再順便去香港溜達一圈。
其餘的時間,也很少在武漢,不是飛國外度假,就是在國內各個地方走走停停。
而往前幾十年,別説是有機會到北京,便是到自己的省會城市,都十分的了不起。
所以就更別提今天觸手可及的西藏拉薩,雲南的三亞,內蒙古的大草原。
這些變化的背後,自然是因為國家日漸強盛,老百姓在温飽之後,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
只是有時回想看看,發生的變化太快,有些觀念上的轉變,連自己都會覺得樂。
大家,不妨討論下,發生在你身邊的改變,比如旅行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