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到條子泥觀鳥

原標題:冬季到條子泥觀鳥(行天下)

冬季到條子泥觀鳥

壯觀的條子泥紅蒿地。  單中華攝

冬季到條子泥觀鳥

展翅欲飛的黑臉琵鷺。  單中華攝

仲冬時節,樹枯鳥稀,我飛離日漸寒冷的北方,前往黃海邊的條子泥濕地觀鳥。

站在濕地邊舉目遠眺,只見海天茫茫,浩瀚無際,冬日的蕭瑟沉悶感頓時散去。這裏,能觀賞到絕美的日出和日落:從清晨到黃昏,太陽從乳白的光亮、鵝黃的光柱,再到赤紅的光芒,最後變成金色的晚霞,將綿延近百公里的濕地和海岸裝點得流光溢彩。

雖是江蘇鹽城屬下的小城,但東台市的條子泥濕地卻有着非同一般的地理區位,它是世界九大遷飛區之一——“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中心節點和關鍵區域。

草長鶯飛 生生不息

來到濕地觀潮區,登上海堤,一幅羣鳥起舞圖映入眼簾。

“看,丹頂鶴!”循着遊客驚歎的聲音望去,只見兩隻丹頂鶴在潮濕的蘆葦叢中覓食。它們灰白的羽毛,纖細的長腿,褐黃色的尖嘴,硃紅色的頭頂在灰色的灘塗映襯下格外美麗。

在這個國際候鳥遷飛區上,每年春秋兩季都有數百萬只候鳥覓食、繁殖、棲息。眼下已是12月,避寒的候鳥已遷往南方過冬,但數以萬千的鳥兒仍絡繹不絕地飛來,使條子泥濕地依然人氣旺盛。

鳥兒留戀條子泥,因為這是大自然饋贈給它們的一份厚禮。歷史上,中國兩條母親河——長江、黃河奔湧向東,裹挾着大量泥沙在江蘇沿海沉積,經過歲月的洗禮,衝擊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輻射沙脊羣,條子泥便在這片沙脊羣的最頂端。

潮漲是海,潮落是灘。大海這位魔法師讓潮水在自然律動中變幻出面積越來越廣大的灘塗濕地,使這片輻射沙脊羣成為不斷生長的神奇土地,每年以100米左右的成陸速度不斷向大海延伸,新增面積達1萬畝以上。

上天仁厚,賜予廣闊的輻射沙脊羣,鹼蓬、蝦米草、蘆葦等400多種野生植物得以在它上面盡情生長;近千種浮游生物、爬行動物、甲殼動物、軟體動物、水生昆蟲、鳥類和哺乳動物在草叢蘆葦、灌木樹林中自由穿行。潮起,海水浸潤了灘塗和灘塗上的生靈,大量魚蝦以及浮游生物隨潮而湧;潮落,小魚小蝦和浮游生物們被甩在灘塗上,成為密密麻麻的水鳥覓食的對象……條子泥以其獨特的生態環境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濱海濕地生態系統之一。

草長鶯飛,生生不息,條子泥到處都有生命的氣息。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也對大自然充滿熱愛。鳥類調查志願者李東明長期駐紮於此,在他眼裏,鳥和人類一樣。他對我説:“它們產卵,談戀愛,再孵化。示愛的時候,互相展示羽毛,那時候的羽毛特別漂亮。”

海天一色 萬鳥翔集

沿觀潮區的海堤繼續前行。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我來到景區北側,透過望遠鏡向高潮位棲息地望去:海天一色,萬鳥翔集,蔚為壯觀。

黑翅長腳鷸在鏡頭中出現了!它穿着黑白羽衣,紅色細長的雙腿彷彿在跳芭蕾。因體態美、顏值高,它被稱為鳥界“超模”。“近年來,由於生態環境不斷優化,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紅色名錄的黑翅長腳鷸,已經是江蘇東台條子泥的留鳥,成為濕地的常客。”生態攝影師孫家錄對我説。老孫也像留鳥一樣,被條子泥的環境所吸引,退休後,乾脆把家從東台城裏搬到了海邊。

一會兒,反嘴鷸、東方白鸛、琵嘴鴨等紛紛闖入鏡頭。它們在海灘上自在起落,盤旋,嬉戲。“早在11月中旬,已經有數十萬只野鴨過來越冬。現在,又有白鷺、蒼鷺、蠣鷸、豆雁、骨頂雞、琵鷺等候鳥和留鳥駐足停留。”東台沿海經濟區管委會副主任王衞國告訴我。

最有意思的是非洲貴客火烈鳥也慕名前來。“這幾年總能看到5只火烈鳥飛來,今年變成7只了,大家猜是它們家族新繁殖的。”李東明分析,由於全球濕地面積迅速縮減,火烈鳥的生存岌岌可危,平時只能在動物園看到。野生火烈鳥飛來是條子泥的驕傲。

去年,黃海濕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東台條子泥濕地作為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成為中國第一個海洋世界自然遺產。榮譽也是責任,當地人將保護濕地、守護灘塗變成了日常的自覺行為,從此,人們不再撿拾鳥蛋、捕鳥,漁家人還拆去圍欄、撤掉羅網,讓出自己承包或租種的灘地,將依海洋而生的各種動物引進了潮間帶、村莊旁。

政府更加給力,嚴格控制化工企業和任何污染企業入駐東台沿海。他們還修復濕地,大規模退漁還濕,打造高潮位棲息地,恢復條子泥沿海生物多樣性。“政府好大力度啊!”李東明感慨地説,濕地、植被、各種林帶修復好了,遷徙的鳥會越來越多。

守護濕地 高效利用

在不同季節到條子泥,可以觀賞到不同的鳥類。特別是春秋時節,條子泥都會迎來世界珍稀鳥類大聚會。近幾年,不斷有人在條子泥拍到鳥中“大熊貓”勺嘴鷸及其他瀕危珍稀鳥類,這一消息在海內外傳開後,條子泥迅速走紅。

勺嘴鷸,全球僅存600只左右,是全球極度瀕危鳥種。它們有一張酷似勺子的扁嘴,夏季,在西伯利亞東北部的苔草地區養兒育女,然後攜家向南遷徙越冬。根據連續幾年的調查,東台條子泥是勺嘴鷸最重要的春秋季中轉停歇地。

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小青腳鷸也是這裏的常客,在條子泥觀察到的總量超1000只。它們性情膽小而機警,在濕地上常低頭來回奔跑,稍有驚動即刻起飛。李東明與志願者同伴連續11年在濕地巡護,他説:“我們三個人是一個巡護組,小青腳鷸個體數能夠摸得這麼清楚,主要是東台沿海經濟區開發了一個高潮位棲息地,水漲上來後,鳥有了休息的地方,我們也能數得清清楚楚了。”

“濕地精靈”黑嘴鷗也來了。它們頭戴黑冠,嘴伸黑喙,有晶亮的眼睛和嫩紅的舌頭。黑嘴鷗對繁育環境要求苛刻,在鹼蓬灘地面上用枯鹼蓬築皿狀巢,每窩產卵多為3枚。它們選擇在條子泥濕地生兒育女,與當地劃定黑嘴鷗繁殖地並安排專職巡護人員24小時管護的做法分不開。而今,這裏的黑嘴鷗已是一個大種羣。

條子泥已成為世界多種極危、瀕危鳥類在遷徙期最為青睞的棲息地,其中,有17個物種被IUCN物種紅色名錄列為受脅物種。這裏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鳥類天堂”。

條子泥是一塊淨土,嚴格控制污染。在東台條子泥濕地保護小區內,還禁止商業性開發,濕地管護隊定期夜巡,對發現的有可能影響濕地管護和鳥類安全的捕撈、施工行為及時糾正。

然而,保護不礙發展,生態旅遊業和新能源產業是這裏發展的重點。如今,遊客來條子泥不僅可以看鳥、踩泥灘、踏海浪、聽漁號子,還可以領略上有風電、中有光伏、下有魚翔淺底的“風光漁”產業互補的美妙。這裏的人們用愛心守護了濕地資源,更用智慧將灘塗資源高效利用,實現了生態和經濟效益最大化,創造出更加富足美好的生活。(羅 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41 字。

轉載請註明: 冬季到條子泥觀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