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去嵊山島,聽嵊山人把游泳叫作“遊河”。可島上沒有一條河呀,原來“遊河”就是在家門口的海里游泳。在嵊山人眼前,家門口的海算不了海,充其量只是“河”,那麼他們認為的“海”在哪裏呢?
青浜島上,漁民也將家門口的海叫得很小,叫作河浜,去海邊游泳説是去河浜游泳。多了一個“浜”字,是因為他們的祖先,大多來自江南河浜水鄉。
嵊山在嵊泗縣,青浜在普陀區,兩島相距很遠,把海叫作河的風俗卻相同。看來只有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才會理解“近海遠洋”,才能發現“近海”的親近。
嵊山島民是清一色的漁民,男人出海捕魚,女人和孩子去弄汰橫。嵊山人把海邊的礁石叫作汰橫。汰橫上有佛手、蠣黃、洋出、海菜等等。只有舟山人才知道,這些生長在潮間帶和潮下帶淺水區礁石上的小海鮮,比從大海里捕來的大海鮮更好吃。
弄汰橫的專用工具是觸榔頭,鐵鑄,一頭為榔頭,另一頭為鏟子。弄汰橫時,人站到浸潤在海水裏的汰橫上,用觸榔頭將小海鮮採擷至盛有海水的小鉛桶裏。
弄汰橫有風險,特別是在晚上,弄着弄着潮水漲上來了,你只能游回岸來。礁生小海鮮,現在最難吃到的是“佛手”。它已屬瀕危資源,採捕要憑許可證,舟山也只有在嵊山島還能經常吃到。“佛手”的學名叫龜足,龜足看起來很像佛手,於是舟山人就叫它“佛手”了。外地人首次聽到“佛手”,常要問“佛”字怎樣寫,一聽“佛”是佛,就會嚇一跳:舟山人連佛手也敢吃了。“佛手”用清水焯一焯就可以吃。吃的時候,先放在嘴裏輕輕一吮。待鮮美汁水湧入口腔,再咬上一口,肉的鮮嫩在唇齒間迴盪不絕。舟山吃貨們有句話:不知道“佛手”,還敢説自己是海鮮達人?
有次去嵊山,酒桌上有人叫大家猜個謎語,打一物:“礁上礁下,左鄰右舍;滑裏滑塌,動動就射;花裏胡哨,凹裏凹搞;紅燒作羹,味道蠻好。”我自然猜不出。原來是“石奶”,學名叫海葵。它長得像植物,實際上卻是食肉動物,一種無脊椎動物。
“石奶”生長在礁石下面,就像一把撐開的小陽傘。但餐桌上的“石奶”,其醜可與毛毛蟲相抗衡,許多人因此是戰戰兢兢下筷,不過一入嘴,肯定是“哇!味道好極了”,然後風捲殘雲般把那盆醜八怪裝進肚裏。
書本上認為海葵有毒,但在舟山,有一種“石奶”卻是美味佳餚。嵊山人都知道,採捕“石奶”,一定要認準色澤褐黃或青黃的,色彩斑斕、形體奇異的不要,這有點像採野蘑菇。
胭脂湯,堪稱絕品。
我在嵊山吃過胭脂湯。清湯一盆,湯色青綠,沉有數粒黑殼。拿勺在盆中一攪,嫩嫩的“胭脂玉”便浮了上來。我驚奇於這麼一把如豌豆大的“胭脂”,沒加任何作料,燒這麼一大盆湯,居然也能這麼鮮美。“胭脂”是一種看上去像半邊蛤蜊一樣的貝類。它像鮑魚一樣揹着殼,碰到危險時,會用吸盤緊緊吸附在礁石上,所以採挖時一定要輕手輕腳,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抓住它。
嵊山島的後頭灣,是一個原始村落。現在村裏所有房屋的外牆都攀緣上了爬山虎、牽牛花、紫藤,密集的綠葉還覆蓋了村裏的道路,整個村子就像童話世界一般。英國《每日郵報》把它列為“全球二十八處被遺棄的絕美景點”之一。也不知《每日郵報》怎麼發現了後頭灣,反正消息傳來那天,幾乎每個舟山人的微信朋友圈都被後頭灣刷爆。之後幾天,趕去後頭灣一探究竟的本地人和外地人實在太多,當地政府不得不通過媒體告知大家,別來了,後頭灣還不具備旅遊開發的條件。
嵊山島古代叫盡山,中國海島之盡處也。從嵊山島往東,乘兩小時快艇,在那個地圖上標註為“童島”又標註為“海礁”的地方,可以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界碑。
嵊山島上,廣場叫“盡山”,有一家店鋪叫“盡海”,盡山盡海,天涯海角到了。
這麼一個偏僻之處,當年帶魚汛期卻有十萬漁民,島上號稱嵊山第一大街的興隆街,兩三米寬,像一條又細又長的海鰻,數以萬計的外地人擁來擠去。(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