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行路難:在宋代,出個遠門到底有多難?

由 仝海燕 發佈於 休閒

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這句話曾經在互聯網上爆火,點燃了人們對於外出遊玩的嚮往。在交通高度發達的當代,出個遠門當然不是難事,古人期望中的朝發夕至已然成真。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對於古人來説難免顯得奢侈,古人出遠門遠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隨意,今天我們就看看在宋代,出個遠門到底有多難。


有宋一代,“右文”國策帶動了科舉制的興盛,大批的學子開始遊學,進京趕考,而商品經濟的繁榮更是促進了人口的全國流動,人們外出遠行成為了很常見的事情。但是在古代,出門遠行絕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它不僅需要充足的路費,還要經過長途跋涉才能到達目的地,並且在路途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險。

俗話説,“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但是迫於生計,人們又不得不出門。古人出遠門,並不像現在一樣拿着手機就能解決衣食住行,他們出門第一步,就要收拾行裝,就是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包袱。行裝中的物品以換洗的衣服為主,但是還必須要帶上蓑衣和藥品,行人帶蓑衣,自然是為了防止雨淋感冒,那麼為何要隨身攜帶藥品呢?


無論經商、遊學還是因公外出,人在旅途,就難免會水土不服,感染疾病,如果是在醫療條件好的地方,求醫問藥自然不是難事。但是如果在荒郊野外病倒了,那就面臨着“客途猝病,醫尤難”的境況,出門在外,就算是極小的突發疾病也可能是致命的。宋人為了防備旅途中的風險,已經開始編撰醫書,諸如《旅舍備要方》等都是行旅途中的必備指南。

除了雨傘和藥品,在宋人出門的必需品中,指南針、地圖和拄杖也是必不可少。宋代是地圖的大發展時期,山川、河流、城市、交通都有地圖存世,廣泛流行的城市地圖給人們的外出提供了極大地方便,《朝京里程圖》便是明證。此外,指南針在宋代開始出現,宋代中期已經在航海業上得到應用,“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枴杖和地圖一樣,也是宋人出行時的必備工具,如果需要徒步,藉助枴杖能夠幫助人節省力氣。


旅費在宋代又稱路費或者盤纏,宋人出門,雖然已經有紙幣可以攜帶,但是金銀依然是旅途中的硬通貨。出門在外,風餐露宿自然是過於艱難,路途中的生活供應以及打點住店的錢仍然是一筆不少的開支,因為所需路費數目較大,需要經過一番籌備。

在路費的籌集上,家境尚可的可典賣田地房產,温飽線上的可以向親友求助,多方籌集,而那些家境貧寒的人,往往會向富人借貸,“縉雲何丞相在布衣時貧甚,將入京師,無以為資,往謁大姓假貸”。出門在外,如果沒有足夠的錢糧做支撐,温飽問題都難以解決,到達目的地則更是難上加難。

宋人普遍認為出門在外是不尋常的事情,離開陌生的環境往往會有不可預知的風險,因此會有行前祭神的傳統,稱為“祖道”。祖的地點在大門之外,如同今天的送客送到大門外一樣,祭品一般是黃羊或者黃狗,跪地之人會為即將出門的人禱告,祈求一路平安。即將出門的時候,還會挑選專門的吉日,為的就是求一個心安。


宋人外出,親朋好友往往會送行,在城門外或者是郊外設送行酒宴,頗有慷慨悲歌的意味,劍未佩妥,轉眼已是江湖。在宋人的眼中,自古傷情多離別,無論是親人離別,亦或者朋友送別,多有不捨之情,柳永一首《雨霖鈴》,將男女分別相思之情千里相寄的場景寫的感人肺腑,由此可見臨行送別在宋代的流傳之廣泛。

有宋一代,遍佈全國的交通網已經形成,從京師汴梁向全國各地延伸,給過往的人們提供便利,道路沿線雖有眾多驛站,但卻是為達官貴人提供,行旅之人自然是無福消受。宋人常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有轎子、馬和驢,轎子需要六或八人抬,無論是租轎的費用,還是僱傭轎伕的費用,都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因此不適合長途旅行。

騎馬雖然可以彰顯身份,但是宋朝馬匹短缺,非有官職在身的人不可騎馬,違反者甚至還會交官府治罪,因此出門在外的人們大多騎驢。與騎馬相比,騎驢的行走速度和身份雖然不如馬,但是在崎嶇的道路上會很穩當,沿途還可欣賞風景,也是不錯的選擇。


但是,你可別以為出門在外的旅途生活是詩情畫意的,恰好相反,不僅略微枯燥,甚至還會有生命危險。在宋代的行旅過程中,旅客除了要在外出之前祭拜行神、道神,在路途之中也要求得神明保佑,但這仍然不免會身陷危險。

在陸路行旅之中,車輛破損以及驢馬受驚,導致旅途中斷,都是十分常見的。車輛的工藝複雜,況且長途旅行的車輛往往都是連續行駛,更容易損壞,在宋代的石刻畫像上就可以看到車輛在左橋上行駛,車輪脱落墜入水中的畫面,因“道路多石,傷車折軸”而導致的交通事故也是不勝枚舉。乘船同樣如此,也有風浪和觸礁之險,人力難以控制,即便穩定性較好的船舶,遭遇暴風急浪,也難以避免船翻人亡的不幸事故。


此外,在行旅之中,由於飲食不當而導致身患疾病,“憂鬱生疾,疾困而死”,客死他鄉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史書上提及的客死、客葬,都以同樣的事實體現出了古代行旅生活沉鬱陰暗的一面。古人講究落葉歸根,魂歸故里,如果因為行旅事故而客死他鄉,死者的墓碑便是“遠鄉土碑”,客魂漂泊異鄉而不能歸故里,是遠行者的莫大悲哀。

除此之外,在跋山涉水的艱險上,翻山越嶺有滑下山陂,摔入深淵之險,更有遭遇毒蛇猛獸之危,因此人們在經過人跡罕至的地方時總是提心吊膽。《老子》書説:“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顯然虎患是陸路行旅的主要危難之一。在宋代,老虎在京師以外的各地方均有分佈,常有肆虐於行旅之道的“大蟲”傷人性命。


出門在外,飲食和住宿是不能忽視的問題。宋人的飲食大致有兩種解決方法,一是自帶乾糧和水,二是在外面飲食店或者是旅館中飲食,前一種多見於短途,後一種多見於長途。但不管長途還是短途,水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在炎熱的夏季,如果行人找不到水,很有可能中暑乃至乾渴而死。宿息之處,一般有驛館、旅館和寺廟,驛館為官方提供,寺廟又是難得一遇,因此宋人在旅途中多喜歡住客店。

但是行旅者出遠門一般帶有貴重物品,而這多為盜賊所惦記,在荒郊野外,甚至還有黑店打劫過往行人的現象。行旅盜竊嚴重阻礙交通的發展,有時甚至“道路張弓拔刀,然後敢行”,。旅途中遭遇劫掠,是很多人行旅生活的經歷。水路行旅也不安全,由於舟船與外界相對隔絕,再加上行旅者不能主宰航程,安全更是難以保障,於是出現“爾來盜賊往往有,截殺賈客沉其艘”的情形。

有鑑於此,宋代官府極為重視道路治安情況,各州府均有專門負責巡捕盜賊的治安網絡,為了保護過往行人安全,宋朝實行關卡制度,防止盜賊流竄作案。此外,對客店接待客人投宿也有着制度規定,如果旅店發現“行止不明之人”,必須要“仰密來告官,或就近告知捕盜官員”,如果客人在旅店生病,更是要及時救治,官府還會供給財物。


行旅生活百味,箇中滋味只有親歷者才能知道,雖然旅途艱辛,乃至風餐露宿,行路實難,但是宋人卻都會對未來保持樂觀的精神,“由來人事何嘗定,且莫驕奢笑賤窮”,這兩句詩恰巧表明了宋人對於自身命運主宰的渴望。宋代商品經濟發達,科舉制更是打開了寒門通往上層社會的通道,行路難,但在行路中的宋人卻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