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石頭房“變身”民宿羣——一個太行山村的旅遊“新變”

由 宿秀榮 發佈於 休閒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video.

  新華社鄭州10月3日電(記者王聖志 李鵬 劉金輝)“石光院子”“牛棚咖啡”“花田木屋”“星空果嶺”……涼水泉村“旅遊民宿”發展得有聲有色。

  涼水泉村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淇縣的太行山深處,毗鄰古靈山景區。因為被大山隔在山坳一隅,曾是省級貧困村,2016年時,村裏只有46户99人,其中貧困人口27户59人。

  空中俯瞰涼水泉村的部分特色民宿(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浩然 攝

  然而,伴隨着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幾年來,涼水泉村變成了羣山裏的一顆“明星”。

  在涼水泉村遊玩的遊客。新華社記者 張浩然 攝

  2017年,當地政府牽線,一家旅遊企業考察後看上了這個“石頭古村”。“70多座老舊的灰瓦石牆民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許多保存得非常完整,這都是寶貴的旅遊資源。”旅遊企業的負責人楊濤説,這讓他們對涼水泉村的旅遊充滿信心。為了幫助涼水泉“脱貧致富”,當地政府、旅遊企業和村集體最終商定走“資產託管+旅遊產業+扶貧”之路。旅遊企業投資將全村的70多座石頭民宅和土地進行託管,重新進行旅遊規劃,開發高端民宿羣;同時,創建旅遊產業扶貧基地,優先安排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户參與開發建設,以服務員、小客棧、小商鋪、小餐飲的方式吸納當地羣眾就業,併為山區農特產品開闢銷售渠道。

  村民在涼水泉村的牛棚咖啡館工作。新華社記者 張浩然 攝

  涼水泉村村支部書記李二高給記者算了筆賬。“土地託管每年增收36萬元,房屋租賃增收33萬元,果樹、花椒等土地附屬物一次性買斷增收近百萬元,羣眾打工和銷售農特產品每户每年可分別增收1萬多元和1000多元。”李二高説。

  作為旅遊扶貧典型模式,涼水泉村還先後為河南省內及來自新疆、山東、山西等全國各地的考察團舉辦25期鄉村民宿大講堂。

  涼水泉村改造後的“石光院子”風格民宿。新華社記者 張浩然 攝

  走進如今的涼水泉村,從遊客接待中心入村,山腳到山頂分佈的石光院子、花田木屋、竹屋、多堡屋、星空果嶺等5種不同類型的民宿。旅遊旺季,55歲的村民龐海雲就“變身”民宿服務員,淡季就打理自己承包的十幾畝花椒,“每年工資加上房屋、土地租金,以及花椒收入,全家能增收2萬多元呢。”

  村莊變美,村民變富。鄭州的遊客關春霞第一次到涼水泉村,她説:“住着古樸精緻的石頭院子,出門便看到蜿蜒的山路,還有吹來的山風,讓人有一種深沉中充滿靈氣的雅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