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馬萬里的花鳥畫,活色生香!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休閒

他在詩詞、繪畫、書法、篆刻方面皆具有十分突出的藝術造詣,其中以花鳥畫作品聞名於世,是一位深受愛戴的人民藝術家。

徐悲鴻曾譽他“卓爾不羣”,更在他舉辦個展時發出“他日與於文藝復興之業者,微斯人其誰與歸乎?”的感嘆。張大千謂之“不猶人”,以稱頌他的藝術成就卓然高妙,非同凡響。

馬萬里:(1904-1979),原名瑞圖,字允甫,別署曼廬,晚號大年。齋名曼福堂、天地廬、墨君堂、九百石印精舍等,江蘇常州武進人。傑出的書畫篆刻藝術家、美術教育家。歷任國立暨南大學中國畫系教授兼中國畫研究會導師 、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及藝術教育系教授、廣西美術會理事兼審查委員、桂林美術專科學校校長兼國畫系主任、廣西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廣西分會理事、政協廣西委員會委員等。他的中國畫作品《水墨葡萄》曾作為國禮贈與美國總統羅斯福。

馬萬里的一生堪稱傳奇,他是被譽為“江南第一聖手”的清代名醫馬培之的曾孫;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格格金默玉(愛新覺羅·顯琦)是他的第三任妻子;他的妹夫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雷沛鴻;當代著名文字語言學家、書法篆刻家、“山東五老”之一的蔣維崧先生則是他的表弟。

馬萬里的繪畫藝術,早在他青年時期,就得到了海上諸師友的獎掖和讚譽,吳昌碩曾謂之“活色生香”、“活潑生香”;曾熙則評他的畫“觸處春生”;及至盛年,廣歷四方,壯遊天下,畫壇諸大家更是對他推崇備至,徐悲鴻認為其“畫格清麗,才思俊逸”;錢松喦對馬萬里的構圖、筆墨亦極為稱賞; 張大千最喜愛他畫的竹,鄧散木稱“竹奇佳”;徐邦達認為他的畫堪為“藝林三絕”之首;李苦禪則説他的畫不在謝稚柳之下。

既要使得物象傳神精準,又不能影響中國畫那種獨有的、厚重的文人情懷和傳統文化韻致,馬萬里也經歷了長期的探索和積累。要想解放筆墨,使之展現出西畫所具有的色彩層次感、空間結構及透視關係等優點,馬萬里下足了功夫。他主張學習西畫應當“藏而不露”,將西畫的優點融會於傳統技法之中;立足於中國畫技法,通過借鑑其他傳統藝術如書法、篆刻的特色,豐富技法,彌補不足。

多年的錘鍊和自小打下中國畫技法的紮實功底,讓他能夠適當通過勾、皴、擦、染、點的組合運用,色彩的精心調和搭配,蘸墨幹、濕、濃、淡及筆鋒提頓開合的巧妙變化,熟練營造出與西畫元素異曲同工的畫面效果,同時保留了傳統國畫當中疏密構圖、位置經營、錯落有致的特點,題跋和鈐印的位置也極其考究,這些都契合了徐悲鴻先生“古法之佳者,守之”的觀點,也透露出一種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強烈自信。這種對待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堅守的態度,是“中西融合”的前提。

新中國成立初期,馬萬里已達到其藝術生涯的鼎盛時期。不僅僅是繪畫方面,他的書法、金石技藝同樣功力日深。在繪畫上,他由早年的“師古”,取法陳白陽、李復堂、華新羅等人,逐漸摸索當中,融入了少年時期習學的西畫技巧及長期對景寫生的積累,形成了自己鮮明的具有其個人特色的創作風格。正是得益於深厚的書法和篆刻功底,他筆下的草木花果風神飄灑、生機盎然,氣韻獨到。

《事事如意圖》尺幅不大,畫中兩個柿子蘸硃砂幾筆揮就,卻顯得異常新鮮飽滿,尤其是柿蒂部分,十分傳神。如意古樸有趣。筆墨的乾濕濃淡掌握得極其精湛,落筆頓挫而勁健。特別是作者對枯筆散鋒的運用,簡直妙到毫巔,再以淡墨稍施暈染,使得畫面的線條流暢、生動自然。

《雪泥鴻爪》冊(二十三開)創作於1954年馬萬里寓京中時期。在北京,他與末代格格金默玉經歷了一場纏綿悱惻、糾結半生的曠世絕戀。面對這樣一位小自己十多歲的前清皇室末裔,馬萬里以“無聲之詩”將戀愛中兩人情感心跡的點滴流露展現得淋漓盡致:或恣情,或悲慼,或甜蜜,或苦澀,或得意歡聚,或失落懷愁。

金默玉的墨跡也間雜冊中,兩人彼時的情緒、心境相映交融,共同構成了一副五味雜陳、嬉笑怒罵的生活景象。真可謂,一花一世界,一冊一人生。甜酸苦痛盡付其中。甚至可以説,《雪泥鴻爪》冊就是一本頗為可讀的小説,它刻畫了馬萬里與金默玉的那段悲喜人生。

馬萬里重筆墨,重情趣,重胸臆,心無旁騖,用心墨書寫自己的人生。其不受浮躁和喧囂干擾,沒有絲毫急功近利跡象,正是這種虛靜的狀態,方領悟出平和之境,造就出能讓後世景仰的藝術作品,也為中國美術史留下了一方清新天空。

十年浩劫中,馬萬里被定性為“反動學術權威”、“畫壇黑匠”、“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等,被強制勞動改造。在漫長的遭受迫害的惡劣艱苦環境條件時期,依然堅持藝術創作毫不鬆懈。

1979年5月始得平反,結束十餘年“文革”苦難。1979年10月26日,馬萬里因病去世。

丨謝謝觀看,歡迎點贊分享喲丨

版權説明:文章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