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做法……老工匠合力,百年木器店煥新生

新春伊始,京城知名老字號、百年建築同興和木器店舊址保護性修繕基本完工,亮出新貌。在過去四個多月的緊張修繕中,京誠集團聘請了從事古建築、老房子修繕40年以上的老工匠,他們紮根現場、主持修繕,採用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做法,讓這座百年建築重煥新生。

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做法……老工匠合力,百年木器店煥新生
老工匠在同興和木器店舊址現場指導施工人員修繕。

最小干預保留“老勁兒”

天壇公園北側,位於金魚池中區3號樓的同興和已在此坐落了百年。歷經修繕,眼前的小樓,不變的是淳厚的“老勁兒”,中西合璧,掛檐板、磚雕、牌匾等處處透着古樸;變的是不少破損之處煥新顏,樓體上“古玩”“同興和”等刻字拂去了塵埃,破舊的木窗、鐵窗更新,樓內木柱、椽、梁更安全。

同興和曾是清宮造辦處技藝傳承地之一,年久失修。前期,東城區屬國企京誠集團深入研究設計,2022年9月起,他們請來老工匠,帶領施工方駐紮現場。

木器店是一棟二層磚木結構建築,修繕前,很多木結構都已糟朽,二樓的大柁就是其中之一。“這是大柁,柁整體是好的,只有一端朽了。按照最小干預原則,要避免整根換掉,最好把糟朽部分剔除、隨型做新柁頭,最後抱箍加固。”66歲的老工匠李金福,自進場施工以來風雨無阻、幾乎每天到崗指導修繕。他解釋,這個過程就相當於兩塊樂高積木拼插在一起。

要拼插好,兩塊“積木”就得嚴絲合縫。李金福憑藉50年的木工經驗,先將糟朽部分剔除,並在不破壞原有結構基礎上剔出一個造型,然後再逐一測量各個部位尺寸,按尺寸在新料上打造出一個新柁頭,再一次次手工打磨、實驗,讓新柁頭與原來部分嚴絲合縫地安插上,最後再通過膠和U形鐵抱箍加固,一個完整無缺的大柁重現眼前。

“三漿三壓”修繕屋面

保護性修繕,老工匠們身體力行。修繕中,年近七旬的苗世常身手敏捷地爬上腳手架,到達屋頂,現場指導工人鋪設。

小樓屋面是合瓦屋面,形制為三連卷坡屋面。“小樓整體保護基本完好,這個合瓦屋面功不可沒。”這位老瓦匠説,木結構的天敵就是水,100年前初建時合瓦鋪設精心、牢固,100年間基本沒有漏水,保護了小樓內的木結構免受侵蝕。

然而,年久受潮,樓內的支撐柱仍有不少糟朽,所以此次修繕雖然挑開了屋頂、卸去了柱子的荷載,但檁等大木結構和外牆基本沒動。因此,柱子完成墩接後,屋頂重新按照原工藝恢復性修建。

“我們按照古建修繕標準,採取苫灰背的方法修繕屋面。”苗世常説,灰背就是屋面的基礎層,用的是麻刀灰,也就是白沙灰漿裏添加麻以提高結合度。“苫灰背時要分層,切記不可一次成型。”施工現場,苗世常一邊演示,一邊帶領施工人員施工,先澆灰漿後趕壓,趕壓就是用灰拍子壓實,鋪一層漿、壓一次,三漿三壓,最終達到壓實、壓光、出亮、無裂縫的標準。

不止屋面修繕,鋪設合瓦也要發揚“工匠精神”。“底瓦月牙向上、蓋瓦月牙向下,瓦片的邊緣要用灰縫封堵,肉眼可見砂漿均勻、封堵嚴密、橫平豎直才算合格。”老工匠劉京生手把手指導施工。

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做法……老工匠合力,百年木器店煥新生
老木匠按照原工藝、原材料製作的檻窗。 供圖/京誠集團

手作線刨先利其器

在這座百年建築精品裏,隱藏着不少巧思。以二樓的檻窗為例,不但帶有傳統花飾紋樣,窗框上還有不同的弧度和線條,它們層次豐富、凹凸有致,將檻窗襯托得很有立體感。然而,修繕前檻窗不少部位已糟朽,需重製更換。

整個小樓裏,共有11處這樣的檻窗。“這些弧度、線條都是當年修建小樓的工匠們手工打造的,要還原它們首先得有能刨出同樣弧度和線條的工具,這個工具就是線刨。”老工匠李金福説。然而,刨刃形狀等都沒有先例可循,需要製作一個能刨出“同款”的全新線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複製這些弧度和線條,李金福依據尺寸打磨刨刃,手工製作了多種線刨。製作一個線刨需要2天時間,李金福不厭其煩、精工細作,“哪怕刨刃角度差幾度,刨出的效果都大相徑庭,所以一定要沉下心來精細製作。”最終,他使用多個線刨依次在木料上刨出不同的線條弧度,形成了高低、寬度、角度各不相同,卻和諧統一的裝飾線角,一塊塊複製成功的嶄新木料替代了原有的糟朽檻窗,百年檻窗煥發新生。

目前,同興和木器店修繕已基本完工,京誠集團對此進行了全過程影像記錄,朽木、斷瓦等修繕中從小樓剔除下的、影響結構安全的部分構件將保存展示。

“希望百年建築修繕過程的記錄、展示,能成為生動教材,讓工匠精神代代相傳。”京誠集團崇西房管公司副經理武冠利説。

(原標題:曾是清宮造辦處技藝傳承地,採用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做法修繕——老工匠合力,百年木器店煥新生)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 李瑤

流程編輯:u027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19 字。

轉載請註明: 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做法……老工匠合力,百年木器店煥新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