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策劃、監製:袁載譽,文案:小橙子
在中國五千年的發展進程中,前人留下了非常多珍貴的文化財富,它們以書本的形式存在,或以口口相傳的方式繼承,不論是質樸還是華麗,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永樂大典》則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文化價值的寶庫,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沒有之一。但此瑰寶在經歷離奇失蹤、火災和帝國列強入侵搶劫後毀於一旦,只殘存下散佈世界的不足全書四分之一的副本。拋開現實思考,如果《永樂大典》找到了,對中國乃至世界來説意味着什麼?想要得出答案,首先就要先了解什麼是《永樂大典》。
認識《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朱棣先後命解縉、姚廣孝等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朱棣秉着彰顯國威、造福萬代的決心,以“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為宗旨,歷時四年終於定稿(1407)。為了保證《永樂大典》名副其實,收錄更多更準確的內容,明成祖允許編纂者調用皇家圖書館文淵閣的全部藏書,還派人到各地搜採圖書,為編纂圖書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該書的撰寫規模前後累計3000多人,全書共22877卷(目錄60卷,共計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
由於《永樂大典》的編纂有太多人蔘與,所以在內容上難免會出現前後體例不一,前後錯互舛誤的情況,但這並不影響它佔據“萬書之書”的寶座。
《永樂大典》作為百科全書,比其它國家的早了300多年,堪稱世界文化遺產的精品,而且它保留了明初以前各種學科的大量文獻資料,包括很多現在已經殘缺或者丟失的珍貴文獻,例如《薛仁貴徵遼事略》、宋本《水經注》等,它所徵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錄原文,因而這些文獻能夠很好地以原有的樣貌保留下來。《永樂大典》不僅篇幅巨大,收集廣泛,而且繕寫工整,書中插圖精美,山川地形皆以白描手法繪製圖形,形態逼真,所以人們稱《永樂大典》為“輯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寶庫”也不足為過了。
珍寶離奇“走失”
毫無疑問《永樂大典》是一件珍寶,明朝的皇帝都非常重視它的翻抄和保存。該書的原稿一直存於南京文淵閣,後毀於一場大火,正版一直放在明朝皇宮的文樓中,後因嘉靖皇帝着實擔心它再次遭遇不測,“命左右趣登文樓出之,夜中傳諭三四次,遂得不毀。”如此,《永樂大典》的正版被保留了下來,後來在嘉靖皇帝的推動下,再一次下令抄錄了此書,最終在嘉靖皇帝去世第二年完成“複製”。
但離奇的事情發生了,在複製本完成之後,正版卻不翼而飛了。根據前面提到的《永樂大典》的規模,按照當時一本書的大小是現在的兩倍來計算,這本書足足要用一個房間來裝。這樣大規模的一本書,是如何在管控森嚴的皇宮不翼而飛的呢?這是一個千古之謎,史學界也稱其為“中國書籍史上最大的疑案。”
關於這個懸疑案,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欒貴明用了30年來回答。上個世紀末,他向全世界公佈了他30年的研究成果:《永樂大典》正本極可能仍存於世,存於北京十三陵中保存最好的永陵中。這個猜想得到了歷史界很多專業人士的認可,其中有以下幾種猜想論證:
一.被隨葬説在該問題上研究了30年的欒貴明,得出了猜想結論便是被隨葬説,此外,中華書局編審張忱石所著的《永樂大典史話》中也表示了這一説法。在明朝,明孝宗、明世宗等皇帝都很愛閲讀《永樂大典》,案頭旁時常放有幾本,依據流傳下來的關於明朝葬禮的習俗(把死者生前所喜愛的書籍隨葬),那麼此書被隨葬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二.被藏在夾牆説皇家檔案館皇史宬全為整石雕砌,殿內大廳無樑無柱,南北牆厚分別為6米,東西牆後分別為3米,收藏了金匱、四庫全書、玉牒等。有學者認為當時的統治者為了更好地保存此書,將《永樂大典》藏於皇史宬的夾牆內,以備不測。按照皇家修建用料標準,牆體內防潮防蛀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永樂大典》真的存放於此,也是能夠很好被保存的。
假如我們找到《永樂大典》
但是無論是多麼具有理論依據的猜想,它總歸是虛幻的。假如多年後我們的後輩依據猜想找到了《永樂大典》,對我國甚至世界有什麼影響呢?
想必會轟動全世界吧!
有萬書之稱的《永樂大典》,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如果真的找到了全本書,那麼那些被遺忘的珍貴的關於地理的、歷史的、醫學的、法律的、政治的、文化的等資料就能重新被髮掘,那些前人留下的閃閃發光的思想能夠重新造福人類,也許很多疑難雜症能夠找到解決方法,很多政治問題能夠找到突破口,也許很多未解之謎能夠撥開迷霧,也許...
不管如何,《永樂大典》能夠被找到,不論是對中國還是世界,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參考資料:《永樂大典》:類書還是百科全書 作者:黃順榮 刊名:農業圖書情報學刊
《永樂大典》:驚世珍品的曠世磨難 作者:趙午鴻 刊名:東方收藏
探索《永樂大典》正本亡佚之謎 作者:陳雁南 刊名: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