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老省圖書館記憶

文/曙光

週四上午,秋風不冷不燥,細雨不疾不徐。從東門走進大明湖新景區,遊賞着醉人明湖秋色,去老山東省圖書館,尋一段青澀往事。

斜風細雨,攜着湖水的濕潤,綠植的清新,輕柔地撲在臉上。閒庭信步曾堤,濕漉漉的青石板上,印刻着千百年滄桑的痕跡。“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夜半酒醒人不覺,滿池荷葉動秋風。”白露節氣,湖中蒲葦、蓮荷綠意尚濃,幾朵遲開的粉色荷花,依舊依戀在寬大的荷葉間。樹上雖有少許葉片飄然墜落,幾株紫色的紫薇花依然綻放着。曾堤亦稱百花堤,是大明湖南岸通向北水門的長堤,由四座景觀橋,百花橋、凝雪橋、竹韻橋、南豊橋連接組成。曾堤最早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時任濟南太守曾鞏修建,人們常把曾堤與杭州的蘇堤相提並論。

駐足南豊橋上,叉手在腰,近看,煙波浩渺,荷柳拂波;遠眺,一半薄霧,一半山水。開闊的視野中,明湖秋色盡在一覽之中。細雨如針,遊人稀廖,湖邊少了喧譁。沿着湖畔緩步西行,岸邊柳絲飄逸,松枝蒼鬱,修竹青翠,蔓狀植物叢生,拱橋石徑通幽。湖中波光瀲灩,小渚點綴,幾隻水鳥貼着水面一掠而過。湖風拂面,湖光水色,怡心悦目,憶起在老省圖書館海量閲讀時的情景,腳步不自覺地加快了。

青未了|老省圖書館記憶

中國有句俗語:“貴人出門雨水多”,我非貴人,不祈求“風來運來,雨到財到”,淅淅瀝瀝的雨中,徜徉明湖秋韻,腳步哪捨得停歇。走過秋柳人家、司家碼頭、大明湖南門,來到了遐園。這座園林式建築,被譽為“濟南第一標準庭院”,創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原為山東省圖書館一部分,1959年分開劃歸大明湖公園,成為園中之園。園內花木扶疏,奇石嶙峋,遊廊迂迴,亭台小橋巧置,泉水溪流淙淙,讀書堂、明漪舫、浩然亭等建築,造型巧妙,古香古色。風韻別緻的庭院,風光旖旎的明湖,巧妙地融合一起,古典與現代不期而遇,成為讀書、遊賞、休閒的好去處,許多人慕名沓至。歷經百年無言滄桑,經歷屢次戰爭劫難,不朽遐園,記載着濟南的興衰往事,承載着無數人太多的難忘。

諦聽着歲月的回聲,許多記憶與心事在心底裏流淌。這是一個閃爍着文化光澤的地方,也是我記憶中永遠温暖的場所。憑弔歷史,沉吟半晌,仿若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閲讀了無數過去的故事。暢想着昨天的往事,圍遐園轉了一圈,園裏園外,以百歲計算年輪的旱柳、樹幹一抱多粗的梧桐,古風悠長的陶然亭,青磚黛瓦的讀書堂,遊廊裏楷行草隸篆,各種書法盡情潑墨的碑刻,都在述説着遐園歷史的久遠。往事浮現,感慨一番,隨後,穿過翼角高翹,紅柱灰瓦的園門,走進了老省圖書館。

青未了|老省圖書館記憶

四十多載光陰悄然溜走,時易境異,當年老省圖書館寬敞明亮的閲覽樓,已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唯有那些美好的回憶,還停留在縹緲幻象裏。值得欣慰的是,歷經百餘年時勢變遷,奎虛書藏、尼山書院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並修葺一新,作為山東省圖書館的國學分館,每天接納眾多求知若渴的人。我想,省圖書館與大明湖之間,一定有着一種前世今生難解的緣分吧?

老省圖書館與大明湖公園比鄰而居,老城區繁華僅在一路之遙。奎虛書藏、尼山書院,基礎條石壘砌,主體紅磚到頂,歷經百年風吹日曬,依然傲立大明湖畔,既是濟南榮辱興衰的見證者,講述者,也留住了泉城的風骨與韻味。樓旁樹木,樹冠如蓋,高大、挺拔、蓬勃,一棵挨着一棵,像家園的守護者。百餘年來,不知有多少權貴平民從樓前走過?文物照見歷史,奎虛書藏不僅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優秀建築,還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山東戰區受降舊址”,成為揚我中華武威,見證正義到來,共沐歷史榮耀的場所。站在歷史長廊裏,我仿若看到了這裏曾發生的一幕幕人間悲喜劇。尼山書院是“博藝堂”舊址,清宣統二年(1910),山東省圖書館於此建“博藝堂”。日寇侵佔濟南時,此樓被毀。2014年,在其舊址創建“尼山書院”。舉起手機,把老省圖書館現在的模樣,過去的印象留在影像中。老建築在,記憶便在。講述我曾在此痴迷於讀書的老省圖書館,我覺得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它的百年滄桑變遷。

青未了|老省圖書館記憶

山東省圖書館,創建於1909年,以歷史悠久,館藏豐富,環境清幽而著稱。濟南人不會忘記,震驚中外的“五三慘案”時,這座館園結合式圖書館遭炮擊,建築、藏書損毀嚴重。更讓人不忍回眸的是,血與火的戰爭所帶來的災難遠沒有結束。1937年12月,日軍侵入濟南,齊魯首邑生靈塗炭,哀鴻遍野,每一副畫面都錐心刺骨。槍林彈雨下,省圖書館遭受災難性破壞,許多珍貴文獻文物被焚燬。

這是刻在濟南人心口上的一道傷疤,數十載光陰隨泉水流走,那刻骨銘心的屈辱,濟南人一刻都不會忘記!一個暖人的故事是,在濟南城岌岌可危之時,王獻唐等愛國人士處變不驚,歷盡千迴百轉,將省圖書館的部分珍貴文獻文物,轉運至曲阜和四川樂山,使其免遭劫難。

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劫難會釀出奮鬥的力量。新中國建立後,歷史名城濟南風采重現,省圖書館經修復整頓重新開放,烽火連天時被運往外地保存下來的珍貴文獻,完好如初重回舊地。誰能想到,“文革”時期,在政治洪流裹挾下,省圖書館陷入混亂中,業務工作基本處於停滯狀態。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坎坷會踏成前進的路階。“文革”風潮過後,省圖書館很快恢復了秩序,工作步入正軌,設施日臻完善,聲譽日隆。

蹣跚於人生道途,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是獨一無二的,內心追求迥然不同。漸漸淡忘的記憶中,青春璀璨的時光裏,我在“山師”讀“夜大”,意氣風發,不畏未知。“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我深知自己不是有文化積澱的人,生怕前路迷茫,省圖書館便成為我最樂意去的地方。在那個到處充斥着浮躁與焦慮情緒的社會,能安靜地坐下來,於書香悠悠中讀書,多少沾染點文人墨客的才情,猶顯珍貴。那年月,不是信息碎片化和閲讀選擇化時代,“省圖”的閲覽室裏時常座無虛席。這時我便捧着借來的書刊,從側門走入遐園,找一塊屬於自己的芳草地,吹着濕潤涼爽的湖風,在指尖與紙張摩挲中,靜享讀書時光。此時此刻,書籍的誘惑力遠遠超過了美景,空氣裏都是青春的氣息與書香的味道。書翻看到手軟,眼皮發粘時,或園內觀荷賞柳,看游魚戲水,提神醒腦,或踩着斑駁青石板徜徉湖畔,觀湖聽濤沐風,鬆弛繃緊的神經,一時間竟將所有的疲憊都忘卻了。

或許受孔孟聖人影響太深的緣故,齊魯大地文脈綿綿不絕,書香世代相傳。以書為媒介,我與老省圖書館結緣。那段流金歲月裏,我惜時如金,努力吸取消化知識,恨不得把借來的書一口氣讀完。知識是敲門磚,輕悠悠的書籍墨香,瀰漫圖書館裏,給讀者帶來知識、夢想與憧憬。疲憊不堪的工作,不斷擠壓着我的生活空隙,愛上讀書,青春註定不會寂寞。工作之外,我在老省圖書館打開了另一個世界,找到了觀察世界的新視角。時光悄然又匆忙,來不及攥住就流失了。人生的黃金時期在青年,惟有追求方不辜負。回溯儲存在腦海裏的瑣碎記憶,我覺得年輕時的故事並不曾走遠。別説,那幾年我真的內心很飽滿,活得很充實舒心。

青未了|老省圖書館記憶

省圖書館是濟南的文化地標之一,也是許多志存高遠者的精神驛站。隨着城市發展,人民生活品質提升,老省圖書館已不能滿足眾多求知者的需求。2002年10月,位於二環東路的山東省圖書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新館氣勢恢宏,館舍面積、館藏實力、接納能力、自動化管理系統等都大幅提升。“藕花深處舊時影,柳岸池邊畫里人。”從青春燦爛到青絲染霜,我緊緊握住手心的幸運,知識儲備量日漸豐滿。往事一幕幕閃過,回味就像潮水湧上心頭。

雨,驟然停歇了,雲海翻滾着,秋陽在雲層間忽隱忽現穿梭。秋的腳步款款,卻留不住時光 。走出老省圖書館,流連於大明湖畔,湖水波光粼粼,倒影如夢似幻,湖心的歷下亭,遠處的超然樓,相互輝映。生長在人民有堅定自信面對現在和未來的時代,站在民族復興的重要節點,回憶酷愛讀書時的點點滴滴,老省圖書館始終鐫刻在我生命的年輪裏。

2022年9月22日

青未了|老省圖書館記憶

段曙光,筆名曙光,濟南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濟南市作家協會會員。文章散見於“齊魯晚報”“濟南時報”“老朋友”雜誌“黃海散文”等。齊魯晚報青未了副刊簽約作家。

壹點號 曙光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61 字。

轉載請註明: 青未了|老省圖書館記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