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前,在北京、在中國、在世界,發生了一件具有政治、文化意義的大事: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初四日(12月8日),永樂皇帝朱棣在北京皇宮奉天殿(今太和殿)暨殿前廣場舉行盛典,向臣民、向天下,莊嚴宣告:北京宮殿“爰自營建以來,天下軍民,樂於趨事,天人協贊,景貺駢臻,今已告成。”以北京皇宮壇廟告成,接受朝賀,大宴羣臣,以及貢使。
這就表明,明朝北京宮殿於永樂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1420年12月8日),已經建成。
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初營建北京,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復於皇城東南建皇太孫宮,東安門外東南建十王邸,通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樂十五年六月興工,至是成。
劉平攝
北京故宮博物院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因此,故宮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北京故宮有過輝煌、有過凱歌,也有過滄桑、有過悲泣。這是在中華民族歷史演進中,一座巍巍高山的歷史見證,一段滾滾江河的歷史實錄。
今年恰逢北京故宮建成六百年,筆者繼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講《大故宮》之後,應喜馬拉雅之邀約,在其網絡音頻平台講《故宮六百年》,分作100講,從2019年12月3日上線,每週播出兩講,共計50周,幾乎佔一年的時間。
在整整一年的準備過程中,經過草稿、一稿、書稿、錄音稿和定稿,五易其稿,雖不免有瑕疵,卻是盡了心力。現應華文出版社宋志軍社長之邀,講課的文稿由該社出版。
北京故宮,文化元素,紛繁燦爛,琳琅滿目,但其核心因素,主要有三:
其一,是建築。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宮殿房屋共八千三百五十楹(間),建築佔其最多的空間。這些中華古典建築,殿堂台閣,宮院亭榭,壯麗輝煌,豐富多彩。
其二,是藏品。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186萬多件文物,其器物、書畫、典籍、檔案、珍玩、瓷器、絲綢、珠寶、傢俱、陳設等,物華天寶,珠玉精翠,天祿琳琅,美輪美奐。
其三,是人物。宮廷建築的設計者、建造者、使用者、守護者是人,從帝王將相到太監宮女,從文化精英到外域使臣,從各色工匠到宮廷帝后,都離不開故宮建築的舞台、場景。故宮藏品的製造者、使用者、欣賞者、收藏者,也都離不開人。可以説,自北京故宮建成六百年來,中國幾乎所有的名人,都同北京、同故宮有着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所以,故宮的建築、藏品、人物三者以及其他元素的互動、演繹,成為故宮六百年的歷史。
此前,我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講過《大故宮》共四部,83講。所講的文字稿《大故宮》第一、二、三卷,先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近由故宮出版社出版其修訂本。
《大故宮》與《故宮六百年》是姊妹篇,其相同點是,系統簡述故宮的歷史、文化、建築、人物、事件、文物等。其不同點是,《大故宮》主要特點是橫向,以故宮空間為緯線,以故宮建築為場景,時空交叉,講述故宮六百年的歷史故事;而《故宮六百年》主要特點是縱向,以故宮時間做經線,以故宮歷史為場景,時空交叉,講述故宮六百年的歷史故事。
今人看故宮,可縱觀,可橫覽,縱橫交叉,互相切換,對故宮六百年的建築、藏品、人物等故事,會更豐富、更系統、更全面、更立體地瞭解,從而,熱愛故宮、關心故宮、學習故宮、守護故宮。
《大故宮》是用電視視頻的形式,《故宮六百年》是用網絡音頻的形式,還分別用圖書的形式,總之用視頻、音頻、網絡、圖書四種媒體形式,來再現六百年的北京故宮。
故宮是個歷史大劇場,也是個歷史小舞台。在這座劇場裏,在這個舞台上,帝王將相、后妃女侍,百官眾卿、御史諫臣,文化精英、書畫名家,能工巧匠、太監宮女,佛道僧侶、域外使臣,其人物之精彩,事件之離奇,故事之生動,器物之精美,正邪之相搏,學人之才華,小人之奸詐,後宮之玄秘,英雄之豪氣,庶民之苦難,再現了那個時代的江河波瀾與涓溪暗流。我力求從六百年曆史長河中,沙裏淘金,金中剔沙,加以展現,進行表述。
《故宮六百年》包括明代故宮、清代故宮、民國故宮和新中國故宮四個時期的歷史,從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到當下2020年,整六百年。本書按時間分作三大段:明朝皇宮、清朝皇宮和故宮博物院。為了閲讀方便,將100講的文稿,分為上下兩冊,同時由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
(作者為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員)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户端|作者 閻崇年
編輯:袁昕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