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百度地圖五一大數據,看國民出行新特徵
往年每到長假,必被各大景區的“人從眾”刷屏。
華山人下不來,黃山人上不去,故宮在熬粥,鼓浪嶼淪陷;卡在泰山半山腰,進不得,退不得,動不得;白鞋出門黑鞋回,夾在人流中,不知踩了誰又被誰踩了;我這輩子最後悔的事,就是國慶來爬山……遊客們的花式吐槽,總能輕易撩撥人們的笑神經,也讓人們以直觀的方式,感知國人假期生活的狀態。
然而,今年的五一長假,多了點不一樣的味道。
受疫情影響,人們的出行率大幅降低。據第三方數據機構統計,春節期間,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居民活動半徑均低於一公里。隨着疫情緩解,人們的出行逐步恢復正常。百度地圖大數據顯示,五一假期期間,全國人口遷徙規模較清明節有所恢復,已接近春節前水平。
進入疫情平穩後的首個小長假,五一期間的國民出行軌跡備受關注。透過百度地圖五一出行大數據,我們發現一些國民假期出行的新選擇,也看到了不同於往年的出行新特徵。
最流行:周邊遊短途遊
面對加長版的五一假期,誰能忍住誘惑,不出門浪?國家文旅部公佈數據顯示,五一期間,有1.15億人次在路上。
與往年不同的是,雖然是5天長假,但是人們大多沒有像往年那樣選擇長途旅行,而是以周邊遊,短途遊玩為主。百度地圖遷徙大數據平台顯示,熱門遷出城市,如北京、成都、廣州、深圳等,有近80%的遷出人口,最終流向省內城市,或鄰近省份。
觀察這些行為數據的規律,不難發現,疫情的餘威仍在影響着國民的出行選擇。人們在出行時,更傾向於在公共衞生安全的環境中行動。因此,近距離的市內遊、周邊遊就成為人們的度假首選。
與此同時,人口遷移時所使用的交通工具開始恢復多元化。乘坐飛機、火車、公共汽車等出遊的人羣越來越多,公共交通運營迅速回暖。
公共交通運營回暖,與各地突發公共衞生防控等級下調有着直接關係。五一前夕,北京將突發公共衞生事件一級響應,調整為二級響應後,僅僅半小時,機票預定量就暴漲15倍之多。隨之迅猛提升的,還有人們對公共交通衞生安全的信心。
受熱捧:家門口的景區
對於愛玩的人來説,遠方的景色往往更迷人。受疫情影響,人們慢慢發現家門口的景區,也很香。
就在假期還剩2天時,家住北京的小岑,決心抓住假期的尾巴尖兒,招呼幾個好友自駕去離家最近的古北水鎮玩兩天。儘管不到7點車就開出了門,還是沒能錯開車流高峯,在路上堵了兩個多小時後才開到景區。
“沒想到假期都快結束了,出來玩的人還這麼多。”小岑並沒有因為堵車而影響到遊玩的心情,反而因此看到了生活迴歸正常節奏的跡象,遊玩情緒更加高漲。
小岑並不清楚,自己出行當天,正是古北水鎮景區客流量最大的時間。百度地圖大數據統計顯示,5月4日,在全國周邊道路最擁堵景區排名中,北京古北水鎮位列第一。然而,綜合5天假期數據來看,古北水鎮並非是最受歡迎的景區,深圳大梅沙周邊道路的擁堵指數更高,居於周邊道路最擁堵景區的第一位。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動物園和西湖、南京中山陵、明孝陵景區,也曾連續多日上榜周邊道路最擁堵景區TOP10。結合百度地圖大數據的周邊道路最擁堵景區TOP10,可以看出人們對户外風景區更加青睞,這與景區的公共衞生環境及通風情況有着直接關係。
這一規定的實施,讓人們的出遊變得更加“智慧化”。越來越多人開始藉助百度地圖智能旅遊功能,瞭解最佳旅遊路線、最佳拍照點,並通過AR智能導覽深入瞭解景區文化,全面提升旅遊體驗。
購物遊:一線城市消費回温
“爸媽,難得長假,我們去深圳玩幾天吧。” Linda的提議,得到了父母的積極回應。年紀輕輕就已在外企擔任中層領導的Linda,是父母眼中“大忙人”,經常幾個月也見不了一面。突如其來的疫情,為Linda的忙碌生活強行按下了慢速鍵,也讓Linda有了充裕的時間,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
“這些年工作太多,生活太少,對父母的關心更少,想好好補償一下他們。”五一當天,Linda帶着父母坐上了從廣州開往深圳的高鐵。在百度地圖智能旅遊功能的幫助下,Linda規劃好行程,和父母開啓了在深圳的慢遊生活。
在Linda的行程單中,去當地的商場掃貨,也是必不可少的節目。不過Linda避開了百度地圖上擁堵指數最高的深圳星河COCO Park,選擇了人流量較少的華潤萬象城。
正如Linda所見,人們的購物熱情正在慢慢升温,尤其是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多個購物中心連續多日成為熱門購物地,深圳的星河COCOPark、杭州的湖濱銀泰in77c區、重慶的南坪星光時代廣場,成為全國火爆的購物中心。
百度地圖發佈的五一出行大數據,為我們打開了一個觀察社會民生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我們得以更加科學地瞭解到,疫情對國民經濟行為、文化心理的影響變化,同時也為未來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五一出行人羣的行為方式,映射出國人更加積極健康的生活價值觀,對親人多了一分關懷,對生活多了一分熱愛,對生命多了一分珍視。從百度地圖五一出行大數據中,我們看到一幅正加速回歸的社會生活圖景,也看到了國民經濟所展現出的強大生命力。一切都在重回正軌。
來源 中國新聞週刊
編輯 段筠/編審 李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