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之邦”的文明曙光 探尋周公 周原 周禮文化
渭河浩浩,渭水湯湯,流淌千萬年。她孕育了燦爛的文化,造就了強盛的大國。就在渭河北岸,禮儀之邦的文明之光璀璨綻放,周文化照亮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道路。周公、周原與周禮,為中華文明鐫刻下留存至今的印記,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之中。
走進岐山縣的周公廟,古樸之風撲面而來。這座始建於唐武德元年的廟宇,距今已有1300餘年的歷史。穿過周公廟前庭,一位峨冠博帶的謙謙君子站立在八卦亭前。
這,便是周公。
蒼穹之下,周公的神情淡然優雅。那是驚濤駭浪後的雲淡風輕。
縱觀周公的一生,交織着鐵血果斷的決意殺伐與德化為名的治世情懷。留下名篇《過秦論》的西漢文學家賈誼曾説:“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父兄身故之後,周公繼承了父兄遺志,開啓了自己的治國安邦之路。
渭河水,浪淘沙,千年的時光消不去偉大人物留下的歷史印跡。時至今日,周公的“仁政之風”依舊銘刻在青銅器的金文裏。寶雞周原遺址博物館館藏的部分微氏家族青銅器,就是當年周公施行仁政的有力印證。據金文記載,微氏家族本為商朝遺民。這個家族的祖先於周伐紂後來覲見武王。周公親力親為,為他們安排土地和房屋,讓他們定居生活。這個家族後來世代做史官,為周朝的統治作出貢獻。
為了鞏固新政權,周公還投身到典章制度的訂立和完善之中,史稱“制禮作樂”。和前代的禮制不同,周公創造性地將周禮建立在道德理性基礎上,使之演進為一種人文文化。被我們沿用至今的人類生存,交往的人倫秩序,以及社會生活、人際關係和人生普遍原則隱匿其中。周公在周禮中倡導的秩序,擁有着超越時代的“普世性”。
這是中國“禮儀之邦”的基石,也是儒家文化的心魂。追尋着周公的足跡,孔子提出了“克己復禮”的思想。隨着歷史的發展,人們將孔子奉為“至聖”的同時,更將周公奉為“元聖”。
渭河北岸,北山山系橫亙了整個陝西。在這片大山的西部,神鳥鳳凰的一聲鳴啼,宣示了文明的破曉。在一片名為周原的土地上,上演了文明肇始的傳奇。
先民們在周原找到新的庇護所,安居樂業。他們也許從未想過,數千年之後的人們還能窺見他們生活的一角,並讚歎這份屬於他們的輝煌。
如今的周原遺址位於寶雞市扶風、岐山一帶,東西長達7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大量珍貴的國寶青銅器在此出土,周原博物館也位於其上。
與大多數博物館不同,周原博物館的展廳中央,陳列的不是“鎮館之寶”,而是一尊田野考古工作者的羣像雕塑。雕塑中的考古工作者們神情專注,在認真地測量、記錄。他們行走在這片神聖的土地上,經歷了70多年的風風雨雨。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探鏟、刷子,慢慢還原出一個完整、清晰的周原,跨過數千年時光,向世人展示文明肇基的風采。
從1943年石璋如先生走進周原開展調查,到1976年12月莊白一號窖藏出土,再到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曾經的周原,成就了禮樂文明之都;今日的周原,成為中國考古的重地。時至今日,莊白一號窖藏仍然保持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出土青銅器數量最多的紀錄。
數量龐大的實物證據,讓周代的歷史愈發豐滿,也解決了中國斷代史研究的一樁樁“懸案”。譬如微氏家族青銅器中的史牆盤,其銘文就有足足284字。銘文記載了各代的史實,包括周武王時北方戎狄未定,對東夷的征討等史書中的相關事件,都得到了實證。其中最重要的,還有對整個微氏家族譜系的記載與溯源。寶雞周原博物館館長張亞煒表示,史牆盤金文對於研究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渭河滋潤着周遭萬物,正如周禮及其衍生出的德行,默默滋養着“禮儀之邦”百姓的心魂。
在很多人看來,周禮只是一個封建社會的“遺物”,殊不知,它卻以巧妙的姿態,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碗岐山臊子面,從製作工藝到食用方法,都深深地打上了周禮的烙印。”岐山百年美陽民俗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俞紅説,岐山臊子面以前有個規矩就是隻吃麪,不喝湯。但剩湯從來不作為廢湯處理,而是要端回廚房,倒入原湯鍋裏,繼續加工、加熱、補充,一次次循環往復於席廚之間,直到酒足飯飽為止。這種行為就是周代“餕餘”之禮的衍化形態。
什麼叫“餕餘”?岐山縣文旅局局長楊慧敏解釋:“食之餘曰餕。”“祭有餕”本是周禮的一個組成部分,用意在讓後來人不忘天地祖宗君王上人的恩惠。這禮儀歷經滄海桑田,卻仍相當完整地保留在衣食住行的一個個細節之中。
周禮是我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百姓的飲食起居、婚喪嫁娶,到廟堂上的人事調動、軍隊征伐,都遵循着周禮的規定。與商代的“君權神授”、盛行巫卜不同,周人將建立秩序的重心轉移到人身上,在周禮之中萌發出“敬天愛人,德政保民”這樣樸素的民本思想。
歷史車輪滾滾前行。雖然各個時期的禮儀制度有所差異,但它們卻不約而同地圍繞周人的“仁政”“德行”而展開,並逐漸演化成為一種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觀念結構,超越了一時一地的時空侷限,長久地對中華文明精神內核予以滋養。直至今日,我們所遵循的社會倫理,依然構築在周禮的基石之上。
周公、周原、周禮,留給世人的是以“和”為內在精神的周文化。它體現着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人與自然的關係主張天人合一,保護自然資源,反對破壞自然;人與人的關係主張以和為貴,相互理解、尊重;人與自我的關係主張身心和諧,保持平和的心態……今天,我們仍然帶着這份內在精神,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向前。
這便是周文化,貫穿文明,跨越時光。
【來源:陝西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