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最終意義的實現,還有另一種套路

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要麼旅行,要麼閲讀。對於一個有着固定工作,也有着固定假期的教育者來説,一切恰好都能滿足 。但旅行畢竟還是少數,而且略帶輕奢。於是,閲讀,這種低成本,大回報的方式,便成了首選。

我不確定別人是怎樣讀書的,但我願意相信,自己讀書的套路,總沒有錯。讀書,為了收穫,而至於如何才能收穫,收穫多少,則大有學問。

我讀的書,頗有一些繁雜,幾乎沒有任何限制與禁忌,大有不務正業之嫌。但好在總有一些正道的收穫,所以也不能算是一無是處。今天課上,與學生聊起如何讀書,更是洋洋灑灑講了一堆自己的閲讀套路,而總歸只有一個結論,完善自我,讓自己好好的活着。讀書,該如何與自我的完善,密切的結合起來呢?學生被我問懵。我説,好吧,我們來看看你們正在讀的《明朝那些事》。嗯,是的,我們就從這本書來談談如何讀書。

一本書,哪怕只是一本故事書(對於《明朝那些事》這樣的非專業史書,卻又帶着史書的氣息的書籍,看作故事,也許更加貼切),也能給人無限啓發。因為,故事,簡單的字面理解,便是發生過的事,故去的事。既然是事,必定人為。既然人為,必定有跡可循。比如這本書的主角,朱元璋。通過一系列的事件,我們可以看到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也就是性格特徵。諸如堅強,果斷,勇敢,又比如殘忍,狹隘,自私。分析到這一層,是否就完了呢?我又問了第二個問題:這些性格特徵,究竟是一個朱元璋,還是兩個朱元璋?答案,當然是一個。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呢?一個人為什麼會具有如此不同的兩面?學生迅速的回答,人就是這樣的。他們畢竟答不出“人性”本就如此。當我們從書本描述的一系列的事情中,得出與人性相關的結論,其實已經進入了閲讀的佳境,這已經算“以讀悟道”了。可是這就完了嗎?我們明白了人性如此,又能如何?我們可以以此自省。人性既然如此,那麼我們自己存在這些人性之善和人性之惡嗎?“吾日三省吾身”,這已經是在轉化閲讀的能量了。只有自我反思與自我追問,才能明白自身的長處和不足,進而提醒自己揚長避短,以不斷完善自我。而這便是閲讀的最終意義。

閲讀最終意義的實現,還有另一種套路。可以通過書本中的各種事件,呈現的結果,功成還是事敗,進行處事方式方法的比對,進而明白是非曲折。進而把這種是非曲折用以指導我們的為人處世,規避糟糕的結果,這也是完善自我的一種方式。

這兩種不同的閲讀和思考角度,我們驚奇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結論,殊途同歸。無論你從哪一種途徑進行有質量的閲讀,而不是浮光掠影式的只知道一個故事,卻毫不思考分析,最終我們都能為自我的成長和完善找到有益的營養。而這樣的閲讀,才是你我所需要的,才能讓讓靈魂始終在路上的。

閲讀最終意義的實現,還有另一種套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81 字。

轉載請註明: 閲讀最終意義的實現,還有另一種套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