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燒不盡,吹風吹又生",對於草原我們有着不同的情懷,讚揚草原的生命力,即使遭受到野火的打擊,但是等待春風吹過來的時候,草原又開始展現了自己的生命力,滿地的荒蕪也變得春意黯然起來。美麗的草原在不同人的經過下,都留下了美好的詩句,無論是"風吹草地見牛羊"的壯觀,還是"封狼居胥"的偉業,在美麗的蒙古草原上都留下了一個各美麗的傳説。
但是現在的蒙古草原卻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原本綠草遼闊無邊的蒙古草原在土地荒漠化的家庭,綠意已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沙漠,同樣人民的生活也不像之前那麼的豪爽,依靠土地而生的蒙古人,在盲目的西化中,漸漸的走向了困頓,那麼迷失的蒙古,盲目西化的後果究竟有多麼嚴重呢?從草原到平民窟或許是最直觀的回答。
理想和現實的落差,喇嘛和西方
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聽過那首蕩氣迴腸的《烏蘭巴托的夜》,在美妙的歌聲之中對於美好的烏蘭巴托有着美好的嚮往,或許我們還在倉央嘉措的詩詞之中,對於雪域,對於喇叭和達賴產生了某種好奇,對於奇特的蒙古文化和草原文化嚮往已久,潔白的哈達,純甜的奶茶,都讓人流連忘返,讓我們每一個人對其充滿了嚮往。
理想是豐滿的,人們的美好心理會將一切的不美好填補,所以當到達了蒙古這裏,你會發現某種違和感,這種違和感就彷彿你在網上認識的一個不錯的對象,終於在心心念唸的日子裏面互相見到了彼此,但是卻發現對方是照騙,這種對於城市的違和感對於蒙古的落差的感覺和網友見面後的違和感有着相似之處,但是毫無疑問,在之前的蒙古,的確美輪美奐,讓人嚮往。
在18世紀的時候,乾隆就曾在這裏命令漠北的活佛建造了一座依山的城市——庫倫。雖然其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建立城防,但是這座新生的城市很快就因為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以及清代統治者的扶持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成為了當時漠北最大商業中心和宗教中心,在200年之後,由於活佛的倒台,庫倫也改名為烏蘭巴托,成為了不少人項目的地方,至今人口數量也佔着蒙古的一半。
但是隨着改名的到來,蒙古並沒有得到較快的發展,因為其在90年代的一場鉅變之中,開始盲目的去擁抱西方,日美韓等國也是藉着這個機會在蒙古進行肆無忌憚的援建,所以走在烏蘭巴托的街道上,你會發現在這裏有着某種混亂,彷彿是掉入到三個不同的時空一樣,在這裏無論是中式的寺廟宮殿,還是西式的商業中心,在這裏擠壓在一起,給人視覺上極大的撞擊感,治理也因為各國的聚集變得混亂起來。
從烏蘭巴托到草原朋克,西化的蒙古喪失了自己的文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美國和蘇聯的崛起,我國的衰落,蒙古這座有着不朽歷史的國家開始丟掉了自己的文明和文化,甚至是文字也直接拋棄了。二戰後的蒙古直接的蘇聯化起來,在文字上是引用的斯拉夫民族的西裏爾字母,開始實行了閉關鎖國。杜絕和外國交往的蒙古,再次神秘起來,成為了世界上最神秘的國都。
或許這次的隱匿在世界角落之後,在90年代初,蒙古重新打開自己國門的時候,這裏的獨特風情和神秘的人文吸引了不少的外來遊客,掀起了一股蒙古旅遊探險的熱潮。憑藉着這種發展趨勢,蒙古獲得了不少的收入和利潤,隨後產生了私有化的浪潮,讓草原的新貴族開始崛起,於是整個城市也陷入了一種奢靡的狀態之中,開始在奢靡的消費之中逐漸的迷失自我,審美也開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蒙古能夠看到漢族的元素,能夠看到日韓的文化,看到西里爾文寫的各種照片掛滿在大街小巷,同樣能夠看到這裏年輕的男孩都是衣服朋克的搭配,女孩則是穿搭皮草長靴,走的是歐美的風格,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們不禁會問一句,獨特的內蒙古風情究竟去了哪裏,這些情景和我們腦中的神秘元素的落差感又該如何去彌補了。在成吉思汗的故鄉,年輕人並沒有開始騎馬射箭,相反重金屬的音樂在搖擺着,慾望充斥了整個城市,歐美揹包客在這裏隨着重音樂狂歡起來,因此在短短20多年的時間裏面,蒙古也變得不再神秘,成為了西化程度最高的亞洲國家,其自身的特色也在人們的狂歡和娛樂至死之中消失,這種神秘或許真的很難找到了。
白天不懂夜的黑,烏蘭巴托的迷霧讓人心碎
在烏蘭巴托,白天和黑夜有着較大的差距,夏天和冬天也是兩個世界。在夏季的時候,這裏草長鶯飛,成為了地球上最純淨的地方,諸多的美稱讓烏蘭巴托成為了不少人嚮往的地方。然而在美的背後,烏蘭巴托的迷霧也掩蓋不了其背後的尷尬。以前的迷霧,或許讓人覺得是香氣繚繞,嚮往不已,但是現在的迷霧,其實是巨大的環境污染,刺激的氣味讓人窒息,而夏季的零下40度的天氣,也讓人對此地開始避而遠之。
現在的蒙古,不少的兒童會得肺炎,最終導致死亡。而這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烏蘭巴托的環境污染,蒙古對於環境的治理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本來這裏有着世界上最純潔的地方的美稱,最後成為了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地方。而這一切,主要還是來自烏蘭巴托盲目的西化,盲目的在自己的國內發展重工業,因此造成了巨大的污染。
如果蒙古和烏蘭巴托一心一意地將自己最原始的文化保留和弘揚,讓自己的那份神秘展現在世人的面前,同時保留部分去讓世人探求,或許這種欲罷不能的感覺會給蒙古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同樣還能夠展現自己的文化力量,為自己的綜合國力增添助力。然而現實中的蒙古卻在逐漸的迷失自己,在不斷的西化和模仿他國之中,丟掉了自己最珍貴和引以為傲的法寶。
高温和苦寒,草原也發起了最後的告別
隨着全球的氣候變暖,以及全球生態的破壞,近幾年的氣候也變得極其的不穩定起來,而蒙古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夏季的高温和冬日的苦寒,直接導致了蒙古地區的牲畜死亡。除了高温和苦寒之外,內蒙地區的天災也是不斷,暴風雪的突然襲擊導致了牲畜再次的死亡,而主要從事畜牧業的牧民們也因此損失慘重,不得不離開故鄉,不得不尋找新的出路。在寒冷的冬季,人們為了降温,不得不使用各種能源,同樣在高温的夏季,人們也需要使用空調等器物來使用降温,這樣都導致了能源的大量使用,而其排放物主要的成分則是温室氣體以及一系列的有毒氣體。
這些氣體並沒有得到淨化,相反走過了青青草原上的每一寸地方,於是脆弱的生態草原也開始了蜕化起來,逐漸的變成了戈壁和荒漠。在最新的蒙古政府發佈的數據之中,蒙古的草原已經有百分之七十完全沙漠化了,有850個湖泊乾涸了,有2000多個河流消失在戈壁之中,曾經的牛羊也見不到了,或許能夠看到的美感也只有"大漠孤煙直",荒涼的美感直擊人們的內心,每個蒙古的國民也坐不住了,看到此情此景他們或許已經不再是欣賞了,而是擔憂。
因為目前的內蒙地區已經陷入到了生態污染和生態災難的死循環,草原的消退也宣告了蒙古的草原文化的告別,而這也讓我們看到盲目西化的後果。一個人喪失自己,會讓我們覺得這個人的可怕,一個國家喪失了自己文化,那麼其還有着自己精神寄託嗎?
在現在蒙古,經歷了蘇化和百年的西化,原本具有自我特色的藏傳佛教,和各種建築也開始消失了,在成吉思汗的廣場上,看到的自由違和感的建築,容易在滿大街的歐美範青年人的人羣之中,內蒙古已經三十了自己的文化基因。月是故鄉明,或許在內蒙古的鄉愁是他們這代人揮之不去的憂愁。
如今的蒙古已經認識到自己的發展弊端,一方面開始對生態環境進行治理,而另一方面則開始弘揚自己的文化,要求找到屬於自己文化基因,於是又開始重新學習自己最初的文字,去感受祖先的榮光,未來的蒙古究竟發展如何呢?就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拭目以待吧。同樣這也給我們每一個人啓示,文化始終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根基,我們需要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這也我們才會有自己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