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瓦罐墳”到底有多殘忍?子女把老人送進墳墓,每送一餐就填一塊磚

由 都超英 發佈於 休閒

實際上,一個能夠在生活中維持孝道之人,必然也是一個極重情義極具責任感之人。違背孝道之人會被人看不起,連自己的父母都無法奉養,不能尊重,那麼在社會上還有什麼立足之地呢?


在古代,人們對於孝的追求更是到了一種極端的地步,甚至有不少愚孝的興起。但是在古代也伴隨着這樣一個與孝道相違背的傳説,它就叫做瓦罐墳。

它存在於中國野史中,與古代提倡之孝背道而馳,或許它正是對當年黑暗歷程的一種記錄,那麼到底什麼是瓦罐墳呢?

瓦罐墳顧名思義,瓦罐是用來形容墳墓的形狀的,但是這個墳墓埋葬的卻不是死人,反而是一座活人墓。

據野史記載,關於瓦罐墳的風俗,最早便出現在秦朝時期,它存在的意義便是將家裏已經年滿60歲,但是還沒有去世的老人送進這個墳墓中。

在密閉的空間裏,也會見證老人的逝去。唐朝的韓鍔曾經寫過《歲華紀麗》,在裏面他曾説過瓦罐墳的習俗。

興起在雲南地下,挖出墓穴,四周砌青磚,頂部用磚發券,留一出入口,形似瓦罐,故得此名。

這本書更加印證了瓦罐墳存在的真實性,它是孝道的一個黑暗區域,同時也並不被中國眾多正史所承認。


被送進瓦罐墳的老人便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住進這裏之後,每一餐兒子都會來送飯,但是每送一頓飯也都會在門口砌上一塊磚頭。

在這裏面的老人非常明白,每吃一頓飯每加一塊磚都會讓自己離死亡也就更近一步,在日益狹小的空間中出口會被完全封死,到那一刻也是老人死亡的來臨。

在《民間雜談》中也記錄過這種事,相傳在雲南這種風俗已經不僅僅成為了一種選擇行為,而是一種必然行為。

有些孝順的兒子也是不得已受到風俗的逼迫,必須將自己家中年老的父母送到瓦罐中,在這裏的老人每一天都吃着送自己上路的飯菜。

也不知道他們一天天迎來自己的死亡,最後在絕望中結束自己的生命,會是什麼樣的感想呢?

這個風俗確實殘忍,同時也讓我們覺得非常的悲慘,其實反觀生產力低下的古代,這樣的習俗似乎也是有據可依的。

在古代人靠天吃飯,如果一旦發生天荒那麼就會在全國產生饑荒,餓死的人數不勝數。


家裏有一個根本沒有任何生產力又年老體弱的老人,簡直是一家的累贅,正常人都已經衣食不保,又怎麼還能保得了自己父母的周全呢?

在清朝的《閲世編》中也曾經記載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便是宋仁宗在瞭解到瓦罐墳陋習之後,曾親自下政令,要求全國停止瓦罐墳的風俗。

傳説在宋仁宗當政期間,民間出現了一個怪物,不停的騷擾百姓,影響了民眾的長治久安。人民想盡了一切辦法驅逐他卻都收效甚微,宋仁宗也為此頭疼,並在全國發佈政令,凡能去除怪物者封官加爵。

這時一位朝臣突然站了出來,講出了驅逐怪物的方法,果然迅速解除了這次危機,宋仁宗好奇問大臣是何處得此妙計。

他才只能説出原來家中老人依照風俗被送進了瓦罐墳,正是自己在給老母親送飯之時,才讓老人認出了這個怪物的原型,並且獻上了治世良策。

之後的皇帝有感於大臣母親的付出,便在全國嚴令禁止挖墳,其實這個故事也是告訴我們,所謂的老人在當時的社會里也並非是一無是處。


彰顯了他們本身的存在價值,而這個民間傳説的存在就更加證實了當年瓦罐墳存在的真實性。

但很多人也對此事提出了質疑,在提倡孝道視孝為傳統美德的古代,真的會存在這種明顯違反孝道存在,又如此殘忍的喪葬儀式嗎?

畢竟我們所聽説的有關於此事的記載,大多都是在一些野史和民間故事的口口相傳中,僅僅屬於民俗,但是卻並不被認定為是一種制度。

所以説,很多歷史學家對於瓦罐墳的真實存在性也提出了質疑,當年史學家的大拿顧頡剛先生就曾指出過,關於瓦罐墳風俗的荒謬之處。

第一點,當時古代人的壽命通常很短,能夠活到60歲之人便是花甲之年了,普遍的人均壽命只有四五十歲左右。

再加上醫療衞生條件極差,所以説活埋60歲之人的風俗就變得更加難以考證。


第二便是當年全國範圍推行四書五經,儒家精神風起,儒家所推行的仁愛之策便教導人不要枉殺一個可憐的生命。

再加上佛教的興盛,讓螞蟻的生命都被人珍視,更何況是十分推崇孝道的古代環境呢,養育自己長大成人的父母,怎麼又會成為這個風俗裏的犧牲品呢?

第三便是從科學的角度,翻閲古籍之後的專家也認為,如果民間真的傳有如此民俗的話,為何又在各種古籍之中沒有任何的記載呢?

因此,瓦罐墳的傳説就變得更加有待商榷起來,後來很多人也都認為,也許挖墳確實是存在的,但是卻是屬於一種非常小眾的民俗行為。

也有可能存在於一些史前的部落裏,並不為大眾文化所認可,畢竟這種黑暗的喪葬制度確實是太過殘忍了。

其實,瓦罐墳事件無論是真或者是假,其中對於孝道的討論都非常值得我們思考。雖然説從古至今中華民族都在不停的傳揚孝道,世界的媒體上也都一直在稱讚中國對於孝道的執着。


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個例,瓦罐墳的傳説更像是在諷刺,自古以來便有的不孝行為。

他們身體的一切都來自於父母的辛苦創造,但是卻背叛了這種血緣親情,不會飲水思源,知恩圖報,也必將也會被社會唾棄。

在現代社會中,瓦罐墳的最新表現形式便是體現在各種各樣的啃老族身上,他們被父母帶到了社會上,但是卻不願意用自己的雙手為社會創造價值,辜負了父母對他的希望。

最重要的是他們就如同吸血鬼一般久久,停留在父母身邊,寄生在原型家庭之中,讓自己年邁的父母仍在外打拼,吸取夠足夠的血液,好夠他們苟延殘喘。

更有一些人不滿足於父母的養老需求不説,甚至還會辛苦榨乾父母的養老錢,在醫院裏甚至還有一些面對父母生病心疼治療費用,直接成為了忘恩負義之人。

拋棄父母的事例都並非是個例,而是説明人貪婪的本性,這也是新時代瓦罐墳的表現形式,可是他們卻忘記了父母的生養之恩超越天地,這些不孝行為也最終會受到天地的懲罰。


都説養兒防老,自古以來為老人盡孝便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對於我們的奉獻是以燃燒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的。

作為一個人立足於世的基本道德,便是要傳揚孝道文化,連孝順都無法做到之人,必然在社會上也無任何立足之地。

另外對待老人是我們力所能及之事,他並不是那麼的難以做到,也並非是需要多麼高尚的品德。

畢竟對待老人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對於我們的未來也是一種保障,人總有一天一天會變老,今天老人的現狀便是我們未來最有可能的結局。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