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天空之城”的電力人

由 廉擁軍 發佈於 休閒

來源: 原創稿

如今談起理塘,不少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如鶴翩翩的詩人倉央嘉措、陽光帥氣的藏族少年丁真亦或是夕陽下泛着金光的毛埡大草原……

海拔4014米的理塘縣高城鎮,坐落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被譽為“天空之城”。慷慨的紫外線和高寒的氣候常年光顧這片一馬平川的大壩子,讓生活在這兒的每一張臉都具備了“高原紅”獨有的厚重美。

今年是阿珍在理塘生活的第47個年頭,理塘縣的一草一木,在土生土長的他眼裏都顯得熟悉而平凡。紮根電力行業28年有餘,用他的話説,也算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人了。

讓阿珍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剛入職時的下鄉作業。

1994年,入冬後的理塘高寒缺氧,長時間的降雪使路面早已凝結了一層厚厚的冰凌。當年,限載5人的老式北京牌吉普車硬是被生生塞滿了近十個成年人和大批作業裝備。老式汽車在冰雪路面負重行駛着,剎車、轉彎等功能都可能會因為惡劣的路面條件而失靈。在理塘縣城通往下壩鄉,004鄉道上80餘公里的路程裏,每一次轉彎,似乎都是對生命安全的“挑釁”。阿珍總説,每每談及這些,當年的畫面就歷歷在目。

2013年大學畢業後,21歲的鄧景熾便孤身一人來到了國網理塘縣供電公司工作,藍天、白雲、草原、犛牛……眼前的一切對年輕的他來説都是那麼新鮮。在四川生活多年的他早已練就了一口流利的四川話,因此,初來報道時,這個原本在湖南衡陽長大的小夥子並沒有因為溝通問題陷入窘境,反而迅速融入了國網理塘縣供電公司這個大家庭,和大家打成了一片。

入職至今,鄧景熾先後在變電運維及營銷專業工作,後主攻於智能電錶入户流程及故障處理、採集終端現場調試及採集系統調試等相關專業,在2014年至2019年智能電錶及採集建設的重點時期,累計參與了理塘縣18000餘户用户的智能電錶改造工作。

“現在雅康高速也通了,回樂山看女朋友再不像過去那樣困難了,往後州內各縣去往內地的途徑只會越來越便利。”即將結婚的他終於抑制不住內心那份激動。在外工作生活多年,如今的鄧景熾早已從剛入職時的“愣頭青”成長為了國網理塘縣供電公司的核心業務主管,唯一不變的,是那份不忘初心的樂觀心態。

對於一部分從小生長在甘孜大地的人來説,有一天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高原去到外面的世界工作和生活,也未嘗不是一件幸事。2015年,年輕的扎西達吉本可以在內地城市謀得一份收入可觀的工作,這在當時看來,羨煞了身邊不少的親人朋友。

“理塘畢竟是我的家鄉,我還是想重新回到這裏,看着家鄉越變越好。”火堆前的扎西表情堅定。相信沒有人比他更瞭解高原的“耿直”,4000餘米的海拔、炙烤後背的紫外線、夏日裏雞蛋大小的冰雹和冬日過膝齊腿的積雪……

放棄內地收入可觀的工作,再次回到家鄉,面對艱苦的作業條件和一切從零開始的挑戰,這樣的決定,“性價比”確實不算高。但漸漸地,扎西發現了這種決定所帶來的優勢。當不會説漢語的藏族阿媽緩步走進營業廳,面臨繳費交流的困境時,他總能及時充當藏漢雙語翻譯;當檢修人員在變電站消除缺陷還未送電,遭到不明原因的老鄉“氣憤”圍堵時,他總能第一個站出來發揮“本地人”的解釋優勢;下班後,他也總能按時回家陪伴家人……諸如此類,總也羨煞身邊不少同事。

近年來,隨着國家電網公司的進駐和農網改造工程的不斷推進,一座座嶄新的變電站和一條條醒目的銀線陸續在世界高城拔地而起,理塘電網早已今非昔比。

正如扎西所説,家鄉理塘真的越變越好了。

去理塘的路依然很遠。但此時此刻,奮鬥在廣袤甘孜大地上的,像鄧景熾、阿珍和扎西達吉這樣的“英雄”,還有很多。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操着不同的口音,帶着不同的故事,義無反顧地投身到甘孜電網建設事業中,融入到這場“勇敢者的遊戲”裏。也正是百折不撓的他們,拿下了很多艱難險阻的挑戰,創造了很多從無到有的奇蹟,把那些所謂的不可能,一步步變成了可能。(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