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曾有十座城門,每座城門都有故事,可惜拆除了
在很多年以前,武昌流傳着一首民謠:
“遠望湖廣高又高,九門俱用銅鐵包。窩風避浪文昌門,升斗量米平湖門。迎賓接駕漢陽門,挑魚賣菜武勝門。推車抬轎忠孝門,遊山玩景賓陽門。推翻滿清起義門,姑姑燒香保安門。和尚騎馬望山門,這是武昌九座門。”
武昌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毗鄰長江和漢江。在明朝以前,武昌的規模不大。明太祖朱元璋創建明朝後,將第六子朱楨封為楚王,將武昌賜予他作為封地。朱楨到了武昌後,紮根於此,悉心經營。武昌的規模隨即變得越來越大。為了保護武昌,朱楨及其後代在武昌築起了一道全長約10公里的城牆,分別是武勝門、漢陽門、平湖門、文昌門、望山門、保安門、中和門(起義門)、賓陽門、忠孝門。
清朝末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啓動中國第一條南北鐵路大動脈京漢鐵路後,又籌劃修建粵漢鐵路。為了將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連接在一起,張之洞在武昌城牆的中和門和賓陽門之間修建了一座城門,取名為“通湘門”。通湘門隨即成為武昌的第十座城門。
數百年來,武昌十座城門經歷了無數風吹雨打,見證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留下了許多精彩的故事。
武勝門是武昌北面唯一的一座城門,最初名叫草埠門。明朝嘉靖年間,楚王朱顯榕根據“都武而昌,得地之勝”的意思,取名為武勝門。武勝門外有一座橋,橋下有鯽魚匯聚,被附近的廚子們就地取材,做成了一道名菜“武勝門鯽魚”。這座橋,被稱為“鯽魚橋”。後來,因嫌其不夠雅,改成了“積玉橋”。
在武昌的西面,有三座城門,分別是漢陽門、平湖門、文昌門。
漢陽門位於武勝門和平湖門之間,因與隔着長江遙望漢陽鎮,得到了這個名稱。漢陽門是武昌距離長江最近的一座城門。幾百年來,漢陽門碼頭帆檣林立,人來人往,是武昌最繁華熱鬧的碼頭。眾多遊客經過漢陽門,前往户部巷小吃街觀光,讓漢陽門一帶顯得熱鬧非凡。
平湖門位於漢陽門和文昌門之間。由於靠近江灘,平湖門和漢陽門一樣,從古以來就吸引了大量居民、遊客,熙熙攘攘,絡繹不絕,正所謂“賈船客舫,不可勝計,居民市肆數里不絕”。
文昌門位於平湖門與望山門之間。想當年,文昌門一帶官宦雲集。湖廣總督署、都司署、江夏縣署等重量級衙門都聚集在附近。明清時期,武昌是湖北鄉試的舉辦地址。每到鄉試之際,朝廷派來主考官一行,乘船而來,均在文昌門外江邊上岸。湖北省城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員都提前在這裏恭候,設宴洗塵。
在武昌的南面,有三座城門,分別是望山門、保安門、中和門。
望山門位於文昌門和保安門之間。1894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望山門外創建了繅絲局。繅絲局與文昌門外的紡紗局和織布局,以平湖門外的制麻局,是中國近代官辦企業中著名的“湖北紡織四局”。在望山門外,還有耀華玻璃廠、白沙洲造紙廠、粵漢鐵路總工廠等一批近代工業企業。
保安門位於望山門和中和門之間。1926年,北伐軍進攻武昌,吳佩孚守城部隊依託堅固的城牆頑抗,足足守了40多天,讓攻城的北伐軍傷亡慘重。後來,吳佩孚守城部隊第3師李俊卿師長打開保安門,向北伐軍投降,這才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攻防戰。
中和門位於保安門和賓陽門之間,它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就是在本文開頭提到的起義門。1911年10月10日夜晚,湖北新軍工程營發動起義後,迅速控制了中和門,放進另一支起義部隊南湖馬炮營,在城頭架起大炮,對湖廣總督署進行炮轟,為武昌起義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此後,中和門就被稱為起義門。
在武昌的東面,有兩座城門,分別是賓陽門和忠孝門。
賓陽門位於中和門和忠孝門之間,屬於武昌城的正東,又叫大東門。1856年4月6日,太平軍和湘軍在這裏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戰鬥——賓陽門之戰。在激戰中,湘軍名將羅澤南遭到太平軍伏擊,身受重傷,不久去世。
忠孝門位於賓陽門和武勝門之間,又叫小東門,這裏是武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通湘門是武昌十座城門裏最“年輕”的城門,位於中和門和賓陽門之間。由於是新開的城門,通湘門只有城門,沒有甕城和城樓,在規格上遠遠低於其餘9座城門。因此,許多人甚至不承認將通湘門列入武昌九大城門之列。
那麼,武昌十座城門,又是什麼時候被拆毀的呢?
1890年,當清廷籌辦修建粵漢鐵路時,就一度打算拆掉武昌城門,由於粵漢鐵路暫時擱置,拆城計劃也沒有得到執行。
1919年,由於武昌城市發展迅猛,部分湖北士紳聯名請求拆除武昌城門,以此將城內外聯繫在一起,有利於發展武昌經濟。不過,他們的建議沒有被批准。
1926年,當北伐軍付出巨大的代價佔領武昌後,提出將象徵“封建堡壘”的武昌城垣予以拆除。隨後,從1928年到1929年,武昌所有城門都被拆毀,只保留起義門的城台,以紀念武昌起義。上世紀80年代,起義門的城樓被原址、原樣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