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熱播劇毫無疑問《山河令》榜上有名。説起這部劇還經歷了一次改名帶來的風波,從開始的《天涯客》改名為如今的《山河令》,會讓人想起兩年前的另一部熱播劇《陳情令》。為何劇名偏愛這個“令”字,今天我們來探究一番。
一、“令”有指示、命令之意“令”最讓人熟知的含義,便是上級對下級的指示,如命令、法令等。在表達此意時,“令”通常也是一種公文。早時只有帝王的命令、文告才能以“令”稱之,商周時代則稱為訓、誓、誥、命,戰國時代將訓、誓、誥、命統稱之為“令”。秦以後改“令”為“詔”,“令”則限於皇后和太子下達的文告。漢代以後,諸侯王發佈的命令稱為“令”,以後又將官府發佈的命令,都稱為“令”。所以,古代官名也常見“令”字,如縣令、令尹(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最高官銜),尚書令。
現在我國黨政機關使用的法定公文中依然有“令”的一席之地,並適用於公佈行政法規和規章、宣佈施行重大強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晉升銜級、嘉獎有關單位和人員。
當然,“令”也可以用實物形式出現,比如令牌、令箭等。《山河令》原劇中就有三塊“山河令”實物,聚在一起便可號令羣雄。而在古代,令牌、令箭之物也多在軍隊中使用,如有名的雞毛令箭。令箭,也叫令旗,就是軍中發令所用的小旗,杆頭加箭鏃;再加上古時傳令的時候時常在信箋上插上某種動物的羽毛作為標記,數目越多表示事件越緊急,所以就有了雞毛令箭。後來人們用“拿着雞毛當令箭”這句俗語形容一個人狐假虎威,玩弄權術,以假充真。除此之外,也有小題大做、借題發揮等意思。也延伸出許多歇後語,例如:
拿着雞毛當令箭——假傳將令
拿着雞毛當令箭——
拿着雞毛當令箭——小題大做
二、“令”也有詞調、曲調之意在宋詞和元曲中,我們也能看到“令”的身影。宋詞中有小令這一詞調體式,篇幅短小。比如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名篇《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裏的“如夢令”是詞牌名,也就是一種小令的詞調,講究七句五仄一疊韻。在元代的散曲中,小令則是指由兩個以上的同一宮調的曲子按照一定規則連綴起來的套曲。例如,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便是一首小令:“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還有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峯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為一種藝術情感表達形式的電視劇,以“令”命名也是取了與宋詞、元曲一樣説興亡、道悲歡的這層含義。尤其是《陳情令》,“陳情”本身就有陳述自己的想法的含義;再加上劇中的“陳情”就是一支樂器,也常有以曲會友、以曲傳情的情節,因此以“令”命名就頗為貼合劇中的意境。
三、“令”字前置有美好和尊敬之意“令”放在詞首有美好之意。如令名,指的是好的名稱、聲譽;令辰,指的是吉利的時辰;令聞,也指美好的聲譽。“令”還是一種敬辭,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例如稱呼對方的父親為令尊,稱呼對方的母親稱為令堂,稱呼對方的兒子為令郎,而稱呼對方的女兒則為令愛。
説了這麼多,關於“令”字也只是冰山一角,因為“令”是個多音字,我們只是梳理了讀lìng時的含義,而讀líng時它可作姓氏,如令狐;讀lǐng時,則是量詞,指的是印刷用的原張平版紙五百張為一令。
原來一個字也可以有這麼多知識點,不得不説漢語真是博大精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