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建設路小學二年級三班 俞越
今天,我們穿越到唐朝,去感受一下春天的唐朝。
元春就是在聲聲爆竹中,大家歡飲着屠蘇酒,千家萬户都忙着“總把新桃換舊符”。此時長安城雪跡猶存,立春後,大家都外出賞燈,看一看“梅須遜雪三分白”,聞一聞“雪卻輸梅一段香”。
迎春最好的方式是踏青。此時的錦官城細雨濛濛,正是“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大地被雨水浸潤後,草長伴鶯飛,楊柳醉春煙。河畔長出青青綠草,上有無數條垂下的綠絲絛。所謂“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唐朝的詩人們也是爭相踏青,畢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他們在尋找做詩的靈感,也許一不留意就寫出了“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的名句。
迎春之後,是一年春意最濃之時——探春。讓我們去探看一下。“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此時的杜甫,正在錦江河畔獨步尋花,看見了“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又或許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比起杜甫在錦官城的自得其樂,李白在黃鶴樓送故人的心情就有點感傷,寫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春日裏最開心的還是小朋友,他們沒有孤獨,沒有送別,有的是“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從“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的細膩到“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廣闊,唐朝的春天漸行漸遠。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淡淡的憂傷中,流露出惜春的惆悵。“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像白居易這樣有閒的人是少數,而大多數人問道:“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惜春的心情,瀰漫着整個長安,“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問了一個問題:“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把惜春的心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萬紫千紅總是春。”詩歌中,唐朝的春天被偉大的詩人們描繪得栩栩如生,讓我有機會去看看唐朝的春天。我要讀更多的詩歌,去看看唐朝的四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