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5月19日電 (記者 崔琳)甘肅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護研究所文物研究室主任蔡建宏19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表示,被史學界尊譽為“石窟鼻祖”“石窟源頭”的該窟13號窟因地面及兩側巖體裂隙滲水,導致大佛衣褶底部、兩側天王足部及天王腳下贔屓(一種中國古代神獸)泥層酥鹼脱落,局部巖體也受到水分運移,巖體酥鹼,還形成大面積坍塌。
“大佛足部與兩側天王足部必須要做修繕,不然水分和鹽分會通過泥層纖維毛隙,破壞更多的泥層。這些因素也極大影響了大佛的整體性和美觀性。”蔡建宏介紹説,由該所委託敦煌研究院對第13窟大佛足部與局部危巖體搶救性保護項目,已在原設計方案基礎上,進一步瞭解滲水來源,並邀請相關專家現場勘察,提出合理的治理意見,目前正在開展施工。
現階段,已清除四周混泥土地面約40立方米,下降地面110釐米;並用鵝卵石填充地面,阻礙地下水通過泥層纖維毛隙上升,還從大佛的左、中、右側地面埋設了排水管至中央集水井。
值得一提的是,工程隊與西安元智系統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在大佛足部四周巖體、地面及集水井安裝監測探頭,實時監測巖體的水分變化情況。
施工方根據原始資料,確定大佛腳的尺寸,並根據國內其他地方大佛腳的特性,製作出各類大佛腳模型,最終選擇最符合天梯山石窟大佛腳的一組進行實施,現已經完成兩隻大佛腳整體塑形等工作。
“影響施工的主要因素還是滲水,滲水治理不好,直接導致新補泥層的再次酥鹼,之後的工作徒勞無功。”蔡建宏透露,經過一個冬天的檢驗,地面與牆面滲水治理達到預期效果,新補泥層無潮濕現象。
2021年,施工方將對大佛衣褶、天王足部及天王腳下贔屓進行塑補,由於贔屓沒有原始照片,所以只能根據老照片的形狀,製作模形,最終確定形狀樣式,再進行施工,計劃於6月底完成所有修繕工作。
蔡建宏説,項目實施以後,可防止塑像表面泥層因滲水影響而脱落;大佛足部、兩側天王足部及贔屓不會受地面滲水而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