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曆史上最神秘的古籍,非《山海經》莫屬,這本成書年代和作者都是個謎的古書,拉開了中華上古神話的序幕。像國人耳熟能詳的精衞填海、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盤古開天闢地等故事,無不出於此。
由於年代久遠,無法考證,一直以來,國人都是將《山海經》當神話典籍對待。不過,仔細研讀《山海經》裏的一些細節,不難發現其中有些故事或許確實存在。
譬如書中曾記載過一種叫“型”的怪物,其體態有點像如今的野貓,甚至還有人類的毛髮並且雌雄同體。後來在明朝時期,雲南地區還真發現過這種長毛野貓,當時人們稱呼其為“香髦”,也就是如今的香狸。
同樣的還有鳳凰這種生物,其實,如今影視作品裏的鳳凰都是經過後世無數渲染和神話了的生物。而《山海經》裏最早記載的鳳凰,其實只是一種“其狀如雞,五采而文”的山鳥,如今有一種叫紅腹錦雞的禽類普遍被認為是《山海經》裏鳳凰的原型。
同理,在《南山經》裏還記錄過一種長得像牛,在冬天死去夏天覆生的魚類。聽起來頗不可思議,其實也能找到原型,即牛角箱魨這種淡水豚魚,所謂的冬天死去夏天覆生,只是古人對冬眠的粗糙描寫。
不難看出,很多《山海經》裏看起來神神叨叨的生物,其實只是古人認知不夠下的誇張描述罷了。要是仔細考據起來,《山海經》或許並非全是虛構的神話。
除了這些奇怪生物的真實性有待商榷外,《山海經》裏一些經典的神話故事或許還有另一種的解讀。譬如今天筆者要説的夸父逐日,其背後還潛藏着另一個版本和秘密。
在《山海經》最原始的記載裏,夸父逐日的故事只有寥寥幾筆——“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意思很簡單,即夸父追日追到口渴,想要喝水卻喝光了河渭兩條河都不滿足,又轉而北上去喝大澤湖的水,結果還沒走到就渴死了,他的枴杖則變成了一片桃林。
故事倒是不難理解,但仔細一想,這裏面其實有些不對勁的地方。為什麼夸父喝水能把兩條河都喝光?為何他一根枴杖能化成一片桃林?很明顯,普通人幹不出這種事。當然,還有一個直擊靈魂的問題,夸父追日是為了什麼?
要回答這些問題,必須從夸父的身世入手。根據《大荒東經》裏的描述,夸父是水神共工的孫子,他還有一個家喻户曉的兄弟叫蚩尤。並且,夸父並不是指代一個人,而是一個族羣,相傳在北方大荒中有一座大山,夸父族便居住於此,由於他們是神的子嗣,各個都身材高大,天生神力,乃是一羣巨人。
要是巨人的話,就不難理解夸父為何能飲光河渭了。而夸父又為何要追日呢?按照史學家的説法,一共有3個版本,一説夸父逐日是為了給族人帶去光和熱以及永生,他想要將太陽摘下來化為己用,結果不知永遠也追不上太陽,最後活活累死。
另外一個説法是當年夸父曾幫助自己的兄弟蚩尤對抗黃帝,結果大敗後被趕到北方大荒中。後來,北方大荒經歷了嚴重的旱災,直接將大地炙烤龜裂。夸父本意去尋找水源拯救族人,但奈何河流全都被曬乾了。夸父便以為這是黃帝對他窮追不捨,特意派出金烏在懲罰自己,於是滿腔怒火的他追逐太陽,想要將太陽摘下來。
按照這個版本,夸父逐日其實是個尋找水源的故事。關於這一點,歷史學家也曾做出過考證,發現5000年前華夏大地上確實發生過一場特大旱災。而《山海經》裏的“河渭不足”,或許只是夸父族人四處遷徙尋找水源的悲慘寫照。
而所謂的河、渭其是是指黃河和渭水,至於大澤,歷史學家推測或許是如今雁門山北部的地區。遺憾的是,夸父一族似乎並沒有等來最後的棲息地,在尋找水源的路上全員渴死滅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釋瞭如今夸父這種巨人族已經消失不見的原因。
還有一種説法更加玄妙,史學家在深入研究《山海經》後,發現夸父逐日的故事或許跟那些傳説中的動物一樣,只是當時人們認知不夠的誇張。夸父或許追得根本就不是太陽,而是一顆隕石。他也不是渴死的,而是被隕石巨大的熱浪燙死的。
對於這種看起來荒誕的説法,其實也不是沒有道理。要知道,《山海經》裏還描述過“觸龍”這種生物,稱其是神,赤色,身長千里,長在山間。其實,後來史學家證實,所謂的“觸龍”只是極光而已。對於自然規模尚還沒有摸清的古人而言,將隕石當成太陽也不足為奇。
那麼,為何説夸父逐日是真實的故事,而並非神話呢?除了這些不同版本的追日解讀外,巨人族這個東西在東西方文明裏都曾出現過。不止我國的夸父是巨人族,在北歐神話裏也有巨人族。甚至在1966年,印度新德里的郊外,考古學家還發現了身長6米的巨大人類骸骨。一切無不證明,《山海經》或許並非神話,而是紀實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