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高標準生態狗牯腦茶園。
周建強攝
劉祖剛攝 圖③:遂川縣珠溪客家民居。
周建強攝 數據來源:遂川縣林業局等
穿起迷彩服,戴好安全帽,蹬上解放鞋,再背上裝着水壺、餅乾和防暑、防蟲、防蛇藥的“百寶箱”,一大早,藍先華騎上摩托車向大山進發,先沿着崎嶇山路穿過溪流、溝壑,再徒步扎進密林深處。
這就是藍先華每天的工作。作為江西省遂川縣五斗江鄉莊坑口村的生態護林員,他每年巡山300多天,累計行程3萬多公里,不論炎炎夏日,還是凜冽寒冬,蒼翠山林間處處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擔任生態護林員5年來,藍先華管護的4300畝山林,從未發生過偷盜和破壞珍稀野生動植物案件。從護林到造林,藍先華和10多個鄉親組建造林隊,用綠色反哺大山,發展起生態產業,帶動鄉親們脱了貧、致了富,蹚出一條“林農增收、青山增綠、鄉村增彩”的小康路。
綠水青山見證盡忠職守,脱貧攻堅路上留下奮鬥身影。今年3月,中央宣傳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財政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在全國遴選出20名“最美生態護林員”,藍先華獲得這一榮譽。
像藍先華一樣,全國有110多萬名生態護林員以山為家、與林為伴,他們護林看草、發展產業,不少人成了技術能手、脱貧致富帶頭人。在他們的示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脱貧羣眾在護好綠水青山的同時,鼓起了口袋,日子越來越紅火。
從“砍樹”到“看樹”
他就是大山裏的“活地圖”,爬山脊、越溪谷,護好生態,全家順利脱了貧
藍先華性格內向,可一提起大山就有説不完的話:“黃柑坑、草子坑、石結嶺……”從巡山路上的地名,到哪兒有什麼樹,哪棵樹多少歲,林子裏有什麼鳥,他都如數家珍。難怪村裏人都説,“在這山裏,藍先華就是一張‘活地圖’。”
巡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記者坐上藍先華的摩托車,在顛簸的山路上穿行,顛了沒多久,老藍停下摩托,説道:“這裏就是巡山的起點了。”眼前的小溪水流潺潺,估摸着水深沒到小腿。藍先華從路旁搬來幾塊山石,在淺水處墊起一道“小橋”。我們蹚過小溪,向大山深處走去。
五斗江鄉是遂川縣的重點林區,森林覆蓋率達90.8%,可以説滿眼是綠。
“過去的大山可不是這個樣。”藍先華説,“家家種幾畝薄田,沒啥像樣的產業。村裏人靠山吃山,全指望着‘賣木頭’。”從10多歲起,藍先華就跟着父輩進山砍柴打獵。
“賣木頭”並沒有給鄉親們帶來長久的好日子。“樹砍了,山禿了,水土流失越來越厲害,村民們嚐到了破壞生態的苦果。”莊坑口村黨支部書記李正濃回憶。
“那個時候真是覺得生活很難。”藍先華坦言,2013年,他的兩個孩子先後查出先天性心臟病,“家裏本來就沒啥積蓄,更不敢去想那10多萬元的手術費。”
精準扶貧政策讓藍先華看到了希望。2014年,他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户,享受免費大病救助政策,兩個孩子在南昌市做了手術,恢復了健康,藍先華感到最大的心病一下沒了。
負擔甩掉了,可靠什麼脱貧?
2016年,遂川縣面向建檔立卡貧困户選聘生態護林員,每人每年1萬元管護工資和績效考核獎。看到村委會的通知,從小喜愛大山的藍先華第一時間報了名。經過層層選拔,他如願當上了一名生態護林員。
從那以後,藍先華每天的工作就是扛起揹包,蹚溪越澗。山裏的大多數道路只能步行,遠的要走7個多小時,走上30餘里路。可藍先華把這份工作看得很重:“看到這些樹在生長,就像自家孩子一樣,很喜歡!”
“每次舉辦業務培訓,藍先華來得最早,走得最晚。”五斗江鄉林業工作站站長王興華説,“全鄉40多個護林員,藍先華對山場最熟悉,巡護最及時,巡山日記最完善,履職效果最好。”
巡山的路,大多是泥巴路、長滿荊棘的羊腸小道,最險的地方只能貼着山壁走,最窄的地方兩隻腳不能並立。可藍先華一走就是5年,一年得走壞4雙解放鞋。爬山脊、越溪谷,夏天大汗淋漓,馬蜂、蚊子追着人叮;冬天衣服被汗濕透再被風吹乾,又濕又冷。有時已經下山往家走,路上看到可疑人或車輛進山,藍先華立即再進山查看,“看好樹,護好生態,這是咱的責任!”
當護林員之初,藍先華沒少遭遇村民的冷言冷語。但他遇上開會就跟村民唸叨護林防火、不能偷獵野生動物,他寫好掛在林子裏的防火標語就有幾百條。他還當起嚮導,帶着鄉親們進山林實地探察。村裏的“明白人”越來越多,義務護林隊壯大起來。
山還是那座山,乾的活大不一樣了。藍先華説:“過去拿着斧頭砍樹,如今拿着工資巡山看樹。靠着這份工作,我們全家順利脱了貧。”
如今在遂川,像藍先華這樣的生態護林員有1106名,還有200名天保林、公益林護林員和210名國有林護林員。正是他們的執着堅守,助力全縣森林覆蓋率從2015年的78.5%增長到2020年的79.09%。
“生態護林員是脱貧家庭的頂樑柱,要讓他們安心上崗、專心護林。”遂川縣林業局局長肖瑞培説,縣裏為1106名生態護林員購買了服裝和巡護設備,他們的手機全部安裝了實時定位的APP。今年4月,政府部門為他們全部購買了意外保險。
“以前山困人,如今人養山,一個戰場同時打贏脱貧攻堅和生態保護兩場戰役。”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規劃財務司二級巡視員郝學峯介紹,全國累計選聘生態護林員110.2萬名,精準帶動300多萬人脱貧增收,新增林草資源管護面積近9億畝,實現了生態保護和脱貧增收“雙贏”。
從“看樹”到“種樹”
除了下笨功夫,還得講究科學,每道工序都得一鋤一鏟往前趕,帶動鄉親們在家門口脱貧
山裏的生態一天天好了,藍先華又琢磨新問題:不砍樹怎麼能致富?
這些年,藍先華走遍山裏的溝溝岔岔,對大山裏地形地貌、樹種、林齡等情況,都瞭如指掌,這一身巡山練就的“好本事”,能否派上新用場?
龍泉林場五斗江分場經營着13萬畝森林,營林面積大,可是長期以來人手不夠,森林質量一直不穩定。五斗江分場場長吳國鈞説:“造林三分靠種、七分靠管,種下去管護跟不上,經常會造林不見林。木材生產週期長,要把林子造好、護好,必須場户聯營,帶動鄉親們一起幹。”
在得知林場的用人需求後,藍先華帶上自己積攢的厚厚一摞巡山日記上門了。一筆一畫的記錄,各種樹種習性的觀察,一下子打動了“老林業”吳國鈞。在多方支持下,藍先華和10多個鄉親組成的造林隊,接下了林場2000多畝造林撫育的工作。
打開藍先華的造林日誌,上面清晰地寫着:2018年造林300畝,2019年造林500畝,2020年造林500畝,2021年計劃造林600畝。“造林隊撫育成活率高,安全生產也做得規範,目前沒有發生過一起事故。”吳國鈞説。
10多個人的造林隊交出亮眼的綠色答卷,藍先華有啥竅門?
“種好一棵樹,至少要4個月的辛苦。”藍先華説,頭年11月,趁着農閒時進山整地、清理樹樁,來年春天趁着墒情好,連續奮戰20多天,背苗、挖坑、栽樹、回填……每道工序都得一鋤一鏟往前趕,大夥兒分散到各個山頭,每天工作超過10個小時。“種樹總離不開水和泥,迷彩服耐髒實用,成了大家夥兒的工裝。”他説。
種樹除了下笨功夫,還得講究科學。“每年春季,集市上買賣樹苗生意紅火。不少人隨便挖個坑,一種了之,不去管護,造林成活率肯定上不去。”藍先華坦言,造林隊也走過一段彎路,“最初,大家種得歡,盲目上規模,可驗收不達標,到頭來還得挖掉補種,損失了不少。”
經過摸索,藍先華念起了自己的“種樹經”:“要因時因地,避開大多數樹木夏季的休眠期,選樹苗要根鬚發達、側根健壯且多,儘量避開陰雨天作業,臨時補種更得細心呵護……”
如今,在莊坑口林區,喬灌混交、針闊混交等不同模式,讓“四季有綠”的林間景觀錯落有致,造林隊的效益也越來越好。
每到年底,造林隊算賬的日子是藍先華家最熱鬧的一天。沏好一壺熱茶,擺上花生、米果,鄉親們圍坐在客廳,藍先華的手指在計算器上按個不停,村民依次在“務工名單”上找到名字,簽字、蓋手印。屋子裏翻頁聲、點鈔機嗒嗒聲混在一起。
“多條門路,就能讓鄉親們日子過得更好。”藍先華説,這些年,不少年輕人外出打工,可還有人因病或者照看子女老人出不去,他們都是造林隊的骨幹,其中九成是脱貧户。去年造林隊接了30多萬元造林任務,除去成本,人均年收入2萬餘元,幹得多能有3萬多元。
“造林隊要想更好地發展,必須讓鄉親們嚐到甜頭。”藍先華看重造林質量這塊招牌,上門對接業務,連種帶管,跟鄰近幾個鄉鎮的林場簽下了長期訂單。
越來越多的鄉親通過在家門口參與生態建設脱貧。郝學峯説,2018年以來,全國2/3以上的造林綠化任務安排到脱貧地區。全國共組建扶貧造林(種草)專業合作社(隊)2.3萬個,吸納160多萬貧困人口參與生態工程建設,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從“種樹”到“用樹”
“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好生態產出好產品,山裏特產賣上好價錢,村民們吃上“生態飯”
藍先華帶記者來到自家黃桃園,滿眼翠綠之中,顆顆黃桃格外耀眼。
“去年產了1000多斤,收入7000多元。”藍先華臉上漾着笑意。這是他利用產業扶貧資金,在自家的6畝荒山種下的黃桃。“個大汁多味美,我在朋友圈一打廣告,訂單就一個接着一個。”藍先華説,今年黃桃進入盛果期,個個有拳頭大小,“一畝地賣了5000多元,許多人就看中我們這兒的山林綠色、無污染。”
“好生態產出好產品。”藍先華説,“現在全村森林覆蓋率高達90%以上,鄉親們再也不捨得砍樹,而是細心呵護每棵樹,林下經濟、生態產業越來越火,綠色也能生‘金’。”
“葉子”也是寶。莊坑口村有數百年的野生茶樹,然而村民過去對種茶製茶不上心,野生茶年復一年由嫩到老。藍先華看到了商機,“茶樹自然生長几十年,都是綠色產品。”今年清明時節,他帶着鄉親們到山裏採了2000多斤鮮葉,一斤賣了20多元。
“賣鮮葉不如賣茶葉,品牌野生茶一斤能賣800多元。”今年4月底,藍先華和妻子到湯湖鎮狗牯腦茶葉基地學制茶,“下一步咱也要開起加工廠,自己採自己制,效益肯定翻番漲!”
放眼全縣,通過技術幫扶、資金補助等方式,這片綠葉子變成鄉親們增收的“金葉子”。目前,遂川縣茶園面積28.2萬畝,產值近21.7億元,近10萬人從事製茶相關行業,4000多户靠此脱貧,户均增收達4500元。
百花釀蜜甜。大山裏,一年四季有花看不完。“上百種鮮花都是優質蜜源,釀成的百花蜜可甜了!”藍先華説,“養蜂小打小鬧不行,必須走標準化、品牌化道路。”
在村裏能人李海斌的帶領下,村民用上了裝有過濾裝置的新式蜂箱,蜂蜜產量高、純度好,在網店裏供不應求。如今走在莊坑口村,屋檐下、果園中、山林裏……家家户户都有十幾箱蜜蜂。藍先華也養了40多箱蜜蜂,一年收入2萬多元。
古樹成風景。莊坑口村有一處別緻的景點:一棵胸徑4米多、高33米、樹齡600年的楠木。站在樹下,蟬鳴陣陣,涼風習習,這兩年不少外地遊客專門來這裏打卡。
記者走訪發現,在遂川,不少村莊裏都有古樹。楠木、銀杏、南方紅豆杉、杉松、樟樹……1.4萬餘棵古樹,成為鄉村一道亮麗風景線。“靠着這些‘活寶貝’,不少鄉親在家門口吃上了‘生態飯’。”藍先華説。
在茶盤洲那棵“楠木王”下的涼亭裏,村民謝五鳳端上一盤剛炸好的花酥。“這是用南瓜花、百合花等花朵做成的,快嚐嚐!”來古樹遊的客人越來越多,謝五鳳開起農家樂,用菜園的蔬菜開發出了十幾個特色菜,400多元一桌,還得提前預訂,“暑期每天有1000多人來村裏遊玩,今年已經收入6萬多元!”
在藍先華的朋友圈裏,每次上傳山裏的美景美圖,總會引來不少點贊,“咱現在成了好山水的形象代言人了。”如今,但凡有遊客來莊坑口村參觀,藍先華總會領着到村民的農家樂裏吃飯,林子裏產的筍乾、香菇這些特色農產品也越來越受歡迎。致富的門路越來越多,鄉親們護林的積極性更高了。
綠水青山成了金山銀山,鄉親們的“生態飯”越吃越香。郝學峯説,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大力支持發展油茶等木本油料、生態旅遊和森林康養、林下經濟、竹藤、種苗花卉等生態產業,帶動1600多萬脱貧人口增收。全國依託森林旅遊實現增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約110萬人,每年户均增收3500元。
擺脱貧困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今年莊坑口村陸續有10多個年輕人返鄉創業,4月份,藍先華當選為洞口組村民小組長,“下一步要利用林地資源發展黃精、草珊瑚等藥材種植,進一步擴大養蜂業,發展茶葉種植,壯大鄉村旅遊,我們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呢!”
走在鄉村振興路上,藍先華又有了新的目標……
記者手記
讓“生態飯”越吃越香
翻開藍先華的巡山日記,有這麼一段文字讓人印象深刻:“山裏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花,早春有油菜、紫雲英、油桐花,夏初有板栗、烏桕,秋季有野桂花、球木,冬季有油茶花,無名野花更是數不清。”
美景背後是越來越好的生態。四季有綠的林間景觀,越來越清的山間溪水,綠水青山的顏值越來越高。
好生態離不開護林員的悉心呵護。全國110多萬名像藍先華那樣的生態護林員,一邊巡山護林,一邊積極參與國土綠化、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工程建設和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正是有了他們的辛勤付出,生態保護網才越織越密。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百萬生態護林員守好了青山,也換回了金山。如今在脱貧地區,林下蜜蜂養殖、中草藥種植等生態產業蓬勃興起,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森林旅遊景區人氣興旺,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合作經營等利益聯結模式拓展了脱貧羣眾的增收渠道,鄉親們在護好綠水青山的同時,靠着自己的雙手過上了好日子。
藍先華常説,綠水青山是鄉親們的致富靠山,脱了貧更要管護好它。和藍先華一樣,如今的生態護林員們幹勁更足,護生態、強產業,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大步奔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幸福生活。
版式設計:張丹峯
《 人民日報 》( 2021年09月14日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