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價值觀碎片化、多元化和空心化已經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後現代主義價值觀思潮的典型特徵。人們受困於紛至沓來的各種問題:世界祛魅後,現代人為何會價值缺失?女性主義話題、飯圈文化為何會興起?“白左”為何只關心移民、少數族裔、性少數羣體和環境等話題,無法感知現實問題?人工智能和互聯網技術則進一步引發迴音室、過濾氣泡、信息繭房等網絡極化效應,導致意識形態表現出整體碎片化趨勢。
研究發現,西方發達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之間,已經發生價值觀秩序更迭的“寂靜革命”,步入價值觀碎片化社會。人們的價值觀從物質主義價值觀轉變為後物質主義價值觀,從重視物質消費和人身安全向更加關注生活質量轉變,特別關注言論自由、環境保護、兩性平等、同性戀、殘疾人、外國人等議題。
美國著名政治學者英格爾·哈特提出的價值觀代際變化觀點,對上述現象進行了很好的解釋。他認為,個人的基本價值觀反映的是其未成年階段的生活條件,特定年齡羣體的價值觀不會隨年齡增長而發生較大變化,整個社會價值觀的轉變會通過代際的人口更替而實現。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到來是因為具有安全感的一代人長大了。戰後的發達國家人民經歷和平和空前繁榮,生存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安全,因此戰後出生的年齡羣體在成長過程中把生存視為理所當然,人們在滿足生存基本需求後,開始追求個人價值實現,於是帶來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代際轉變。
價值觀代際變化現象的深層影響因素和機制如何?目前有四種理論可供參考。首先,英格爾·哈特的“寂靜革命”理論解釋了價值觀代際變化的社會成因。他認為,價值觀形成有四個動因:發達社會的經濟和科技發展能滿足越來越大比例人口的温飽需求;發達社會人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發達社會新一代年齡羣體的童年經歷不同,在過去一代人的時間裏沒有發生全面戰爭;大眾傳媒對社會的全面滲透。
其次,約瑟夫·奈的軟實力理論解釋了其國際成因。西方政府貫穿一戰、二戰、冷戰到信息時代,一直在實施基於價值觀的對外軟實力投射。
第三,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理論解釋了其經濟成因。他認為,這些碎片化議題操縱是後現代消費社會的必然產物。在資本主義消費過程中,資本通過高超的美學和心理學技藝內嵌的結構化廣告,對人們進行深層心理築模和符碼控制,製造了一個由偽事件、偽歷史、偽文化構成的世界,通過差異性的思想編碼和媒體技術操作,製造人與人之間的焦慮和矛盾,從而實現產品循環。
最後,人工智能技術等新信息技術解釋了其技術成因。人工智能時代,算法秩序已經成為與自發秩序、政府監控秩序、法律秩序並列的另一種新秩序,內容分發的算法時代到來。而人工智能營銷和傳統媒體營銷邏輯並無二致,沿用製造認知混亂、從而創造利潤的通用做法。
價值觀驅動人的政治技能,進而塑造國家政治結構。英格爾·哈特指出,後物質價值觀的興起,會使得政治議題中非經濟問題佔據主導地位,從而降低國家經濟治理水平,並通過基於價值的兩極分化對社會造成撕裂。今天,由於快速的國家發展和進步,中國也已經發生類似的價值觀代際變化。2020年的世界價值觀地圖顯示,中國人的價值觀與5年前相比,已經發生較為顯著的變化,越來越接近發達國家價值觀象限,趨向後物質主義價值觀。應如何破解進入發達社會後的碎片化價值觀代際變化陷阱?目前有這樣幾種思路。
首先,推動價值觀科學化研究。探索建立數字化價值觀動態感知體系,通過科學手段解明價值觀形成動態機制,並進行系統引導和干預。其次,深化現代化社會數字治理體系。英國學者帕特里克·鄧利維提出,數字時代治理理論的核心是逆碎片化。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構思了第四條道路,倡導人工智能生態進步主義,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導向融合和創造,而不是碎片和撕裂。再次,倡導國際理解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國際理解教育理念,以責任、公正、平等、自由、包容、和解、人性等為核心價值,倡導加強不同文明、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借鑑,以構建更加包容的世界,促進世界和平、合作與交流。最後,推進尊重的教育和創造的教育。通過避免過度強調效率和生產率,推動創建韌性和可持續社會。(張海,作者是東北師範大學傳媒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日本大阪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