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的這個秋天,在太平洋彼岸的南美洲,一個古老的國家宣佈脱離葡萄牙的殖民統治,正式獨立。
它就是巴西,那個著名作家茨威格心目中的“明日之國”,那個給了張大千藝術新靈感的熱帶之國,那個在更多人心目中的桑巴舞、狂歡節與足球之國。
很少人知道,巴西還是一個藝術之國。事實上,為了這個兩百週年的大日子,巴西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諸多慶祝與紀念活動,都是以藝術為主題的。
聖保羅市立劇院前紀念現代藝術周的裝置作品
巴西現代藝術周 一百年前那七天
對於巴西人民來説,1922年標誌着巴西脱離葡萄牙獨立整整一個世紀,也是讓巴西藝術在國際版圖上嶄露頭角的一年。
1922年2月,巴西聖保羅市立劇院裏,一羣年輕的巴西藝術家們萌生了一個想法:用一週的時間來充分展示現代藝術,與政府組織的百年獨立慶典同步進行。
當時正值一戰後全球的社會轉型時期,在歐洲興起了“未來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等藝術運動,影響着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其中當然也包括奔放不羈的巴西藝術家們。
引領這場運動的核心人物共有五人:兩位女畫家(阿妮塔·瑪爾法蒂,塔西拉·多·阿瑪拉爾)和三位男作家(梅諾蒂·德爾·皮切亞,奧斯瓦爾德·安德拉德與馬里奧·安德拉德)。他們後來被稱為“五人小組”,並且各自都成為了其領域中舉足輕重的著名人物。
著名的“五人小組”(最左為阿妮塔,最右為塔西拉)
在這五個人裏,還有兩位曾短暫地結為夫妻:1928年,奧斯瓦爾德·安德拉德與塔西拉·多·阿瑪拉爾結婚。同年,他發表了著名的《食人主義宣言》,表達了自己對巴西現代主義的思考;也是在那一年,塔西拉創作出了她最經典的代表作之一《食人族》,作為送給丈夫的生日禮物。
1929年,他們就離婚了。
塔西拉作品《食人族》
在1922年2月那短短七天的時間裏,前後有約100個藝術項目在市立劇院向公眾展示,其主題均為現代主義:關於現代藝術的講座、全新風格的音樂演奏、舞蹈表演、詩歌朗誦,當然還有一場一場的藝術展……無形之中,巴西藝術的“現代主義”之路從此開啓。
雖然這場活動在當時並沒有取得立竿見影的轟動效果,但它產生的影響無比深遠。這場“1922藝術周”漸漸催生出各種先鋒藝術運動在巴西的發展,同時也使一批20世紀巴西最重要的藝術家們從此走上歷史舞台,引領着巴西當代文化藝術逐步擺脱來自殖民國家的影響,獨立向前發展。
1922年現代藝術周的海報
如今人們普遍認為:1922年的聖保羅現代藝術周是巴西曆史上的重大事件,其意義相當於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堪稱巴西文化界和思想界的一座里程碑。
2022年,為了紀念迎來百年誕辰的巴西現代藝術周,巴西駐華大使館特意在其使館的外牆面展示了塔西拉·多·阿瑪拉爾的部分作品,其中就包括那幅《食人族》的複製畫面,還有下面這幅《工人》。
塔西拉作品《工人》
如果你此前對巴西藝術一無所知,想要記住至少一位巴西藝術大師的名字的話,那就記住塔西拉·多·阿瑪拉爾(Tarsila do Amaral,1886~1973)吧。
圖皮,還是不要圖皮?這是個問題
紀念現代藝術周百年的系列活動雖已結束,2022年10月的巴西依然充滿濃烈的藝術氣息——中斷兩年後,已有超過半個世紀歷史的第37屆巴西藝術全景雙年展,正在聖保羅現代藝術博物館面向全球觀眾開放。
本屆雙年展的主題是“廢墟下的餘燼”,由來自巴西和美國的策展人組成的策展團隊,邀請了26位不同年齡和種族的巴西藝術家參展。策展人表示,希望通過對巴西藝術圖景和社會政治現狀的表達,呼應這個國家在經歷疫情之後的變化與重生。
全景雙年展參展藝術家Ana Mazzei的裝置作品《夢遊》
在巴西之外的歐洲,藝術界也緊扣着獨立200週年的節點,推出重磅大展。其中,在巴黎的東京宮,“莉維亞·梅爾茲:圖皮或非圖皮”(Lívia Melzi: Tupi or Not Tupi)將於10月19日開幕,展期持續至11月27日。
這場展覽集中呈現了巴西當代女性藝術家莉維亞·梅爾茲在歐洲各大博物館拍攝的圖皮南巴斗篷。
出生於1985年的梅爾茲,從2018年開始關注圖皮南巴斗篷。她發現,迄今只有8件真正被圖皮族人使用過的斗篷被殖民者們像獵奇珍寶一樣帶回了歐洲,現在都分散藏於法國、比利時、瑞士、丹麥和意大利的不同博物館中。
梅爾茲通過對這些斗篷的拍攝和後期加工所創作的作品,試着探索這樣一個事實:人們對博物館藏品與創造它們的人的理解,是被展示和詮釋它們的博物館所塑造的。
莉維亞·梅爾茲的圖皮南巴斗篷攝影作品
“圖皮”一詞,對於巴西現代主義和文化藝術,可謂影響深遠。它正是上文提到的奧斯瓦爾德·安德拉德在1928年發表的《食人族宣言》中的最關鍵詞。
圖皮是“Tupi”的音譯,Tupi是聚居於巴西東南部亞馬遜雨林裏的古老食人族部落,據説曾在16世紀最初與歐洲殖民者接觸時就吃掉了一位沿河航行的主教。
奧斯瓦爾德·安德拉德的宣言,當然並非要重建野蠻,他的核心思想是抽象的“吞食”——在巴西這樣一個多種族混居、多文化交融的國度,他希望該國的文化能夠吞食和吸收每一種“外來入侵文化”的營養,再以自己的方式輸出。
在這樣的思想下,《食人族宣言》把“食人”這個野蠻的概念,從一種對戰俘身體的消費儀式變為一種藝術原則。宣言的開篇便是:“只有食人將我們團結起來,社會地,經濟地,哲學地。”
其中最動人的一句話,或許是這句——“在葡萄牙人發現巴西之前,巴西已經發現了幸福……幸福是唯一的證據。”
由此,“Tupi”一詞在近百年的光陰裏,在巴西人心目中有了別樣的意義。
這場展覽的主題“圖皮或非圖皮( Tupi or Not Tupi)”則是莎士比亞名句“To be or not to be(生存還是死亡)”的近音套用。這句話常被巴西活動家們用來倡導原住民權益,在巴西也是一句家喻户曉的“流行語”。
一顆國王的心臟 乘飛機來與他的國民重聚
巴西人在200年前的獨立,有一個舉世無雙的獨特之處——這場與葡萄牙決裂的獨立運動,恰恰是由當時統治他們的葡萄牙攝政王佩德羅一世親自領導的。
1807年,當拿破崙的軍隊正橫掃歐洲並打敗了葡萄牙之後,當時的葡萄牙國王若昂六世帶領王室成員和貴族大臣們,逃去了巴西避難。當時佩德羅一世還只是個9歲的小王子。
他在巴西長大成人,對這個國家感情深厚,而巴西也因為有國王在此,獲得了幾乎與宗主國葡萄牙平等的政治和貿易地位。
1820年,拿破崙倒台後,若昂國王回到了葡萄牙,把佩德羅留在巴西攝政。但若昂回國後,新成立的葡萄牙議會認為一個國家不能有兩個核心政府,決定取消若昂當時授予巴西的各種特權,這激起了巴西人民的強烈不滿。
1821年12月,葡萄牙議會敦促佩德羅回國接受政治教育,並規定巴西各省直接受里斯本管轄。眼看着家園將再度淪為殖民地,巴西人民聯名上書挽留佩德羅,抗議葡萄牙議會的決定。
佩德羅一世(1798~1834)
1822年5月,佩德羅自立為“巴西永久的保護者”,與葡萄牙議會正式決裂。葡萄牙議會隨即廢黜了佩德羅巴西攝政王的頭銜。1822年9月7日,佩德羅在聖保羅拔劍宣誓“不獨立,毋寧死!”正式宣佈巴西獨立。他於當年12月1日加冕,被稱為巴西皇帝佩德羅一世。
雖然在後人和外人看來,這只是一位國王出於保護自己最大利益的高明之舉,但佩德羅一世受到巴西人的愛戴是不爭的事實。
最終佩德羅一世還是回到了葡萄牙,經歷了一連串政治動亂和王權爭奪後,1834年,年僅36歲的他不幸因肺結核去世。佩德羅在去世前留下遺囑:將他的心臟挖出來,單獨放在波爾圖的一座教堂裏,以感謝波爾圖人民對他的支持。
巴西人也從未忘記這位國王。1972年,巴西獨立150週年時,巴西人把佩德羅一世的遺體從葡萄牙迎回巴西,安葬在聖保羅的獨立紀念碑下,以此來銘記他為巴西獨立做出的貢獻。
2022年,為了紀念巴西獨立200週年,巴西人又作出驚人之舉:向波爾圖市政府借佩德羅一世的心臟來巴西“巡禮”,共同慶祝這一難忘的過去。
葡萄牙人同意了。這顆浸泡在福爾馬林液體中已近200年的心臟,被裝在金盃裏,用專機運往巴西。巴西以國家元首之禮迎接了佩德羅的心臟,還讓這顆心臟“檢閲”了軍隊。佩德羅的心臟被放在巴西外交部大樓中展出了17天,然後又鄭重送還給葡萄牙。
【展覽推薦】
納科阿達:現代藝術的策略
作為慶祝巴西現代藝術周100週年的展覽之一,里約熱內盧現代藝術博物館在今年7月~11月舉辦“納科阿達:現代藝術的策略”展。“納科阿達”是巴西土著巴尼瓦族人使用的一種戰爭策略。展覽展出了一系列現代主義藝術作品,其中有已故外交官吉爾伯託·夏託布里安德的私人藏品,賈德·埃斯貝爾等當代土著藝術家的作品。
開拓先民可以被視為英雄嗎?
1822年宣佈巴西獨立的地點——聖保羅人博物館(Ipiranga Museum)在關閉近10年後,在9月7日獨立日當天重新開館(此前一直在修繕和擴建)。博物館擁有超過45萬件藏品,其中包括佩德羅·阿梅里科於1888年創作、描繪巴西獨立日的《不獨立,毋寧死》。開館展的主題是對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和場景重新詮釋。博物館在入口處設置了一個互動屏幕,向觀眾提出了這個問題:“開拓先民可以被視為英雄嗎?”
芭芭拉·瓦格納和本傑明·德·布爾卡:五次巴西
正在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的“芭芭拉·瓦格納和本傑明·德·布爾卡:五次巴西”展覽,以這對藝術家組合創作的5部影像作品為主。從抗議攫取主義、過度挖掘和砍伐的“Fala da Terra”,到為威尼斯雙年展創作的“Swinguerra”,兩位藝術家關注的焦點是各種人羣的日常表演:“他們通過歌唱和舞蹈展示歡樂,作為一種抵抗的形式。”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編輯 喬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