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10月以來,“騎行”成為熱門的旅行方式。馬蜂窩旅行玩樂大數據顯示,10月以來各地“騎行”相關搜索熱度平均漲幅超100%。伴隨騎行的走熱,今年不少車行的銷量也隨之上漲。有“騎友”表示,花費數萬元到二十萬元升級騎行裝備,在“騎行圈”早已不罕見,甚至購買一些熱門款自行車要等上半年到一年。如今户外騎行的火熱也讓不少旅遊企業看到了商機,扎堆湧入騎行市場掘金。
騎友:花費幾萬購車不在少數
陽光明媚、秋高氣爽,騎上自己心愛的座駕去賞秋是一件沁人心脾的事情。“現在的天氣正適合騎行,我基本每天晚上都會騎上50-60公里,多以訓練為目的。”騎行愛好者圖圖正穿戴好裝備,準備開始今天的征程。
而像圖圖一樣熱愛騎行的人並不在少數。北京商報記者觀察到,在大運河畔、城區風景優美的道路上、通往郊區的道路上,總有不同的車隊相繼駛過,大家結伴而行,互相激勵。
“我們一般都會選擇參加團體活動,與眾多愛好者組團一起騎行,互相交流經驗。平日晚上一起跑公路,週末去爬升。有時候偶遇過後便是相識。”圖圖興奮地説道,“而到了冬天,我的訓練就會改為騎行台以及室內綜合訓練。”
當下騎行愈發成為人們青睞的出行方式,此時就會有部分愛好者“重金”購買相關裝備。圖圖還告訴記者:“我的自行車最早是從官方訂購的,當時花費了19800元,隨着自己對於騎行的要求越來越高,後來又選配了包括座包、車把以及專業的後撥導輪等適合自己身高、舒適感的一些配件,包括一些廠家贊助的近萬元的專業騎行裝備,前前後後投入了6萬元左右。”
另一名騎行愛好者張俠也表示,因為自己十分熱愛騎行,因此在裝備上花費了數萬元用於改裝升級。“其實,我的車還不算最貴的,花費幾萬元購車的騎友也不在少數,甚至在騎行圈裏還有騎友花費20多萬元購買騎行自行車及裝備。”圖圖還説道。
“我們騎行愛好者也會有自己的交流羣,經常快到週末了,羣裏會發布一些騎行地點,有時候也會提前組隊騎行,‘騎友們’也經常會在羣裏交流騎行裝備等等。”騎行愛好者齊先生説道。
車行:部分訂單排到明年底
近年來,隨着參與到騎行當中的人越來越多,一些公路車、山地自行車的銷量也在大幅上漲。
捷安特望京店店長李旭良表示:“自疫情之後自行車以及裝備的銷量就一直在增長,尤其今年的銷量格外好,相比去年增長了30%左右。”
同樣的情況還不止一家車行。TREK騎行概念店回龍觀店的店長錦鯉也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近年來我們店銷量增長的幅度一年比一年大,今年更為明顯,甚至有些款式的自行車經常斷貨,目前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底。”
針對不同價位自行車的銷售情況,錦鯉還説道:“自行車會根據塗裝、變速、輪組的等級等進行定價,所以會有不同價位、不同性能的車售賣。2萬-3萬元這個價位區間的自行車賣得比較火,配置更適合新手。而頂級的自行車在9萬-11萬元左右,這個價位的車也賣得很多,會有不少客户有相應的需求。”
不僅僅是車行,騎行這股“風”也吹到了户外運動品牌。迪卡儂媒體事務總監趙潔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隨着疫情防控常態化,今年我們的自行車運動產品銷售情況整體呈向上趨勢,部分車型漲幅在50%以上。其中高端車和適合通勤類型的車款都比較受歡迎,童車尤其火爆。”
在業內人士看來,騎行不僅是一種健康的運動方式,更是一種旅行方式,而此時的騎行正掀起一股熱潮,使不少商家受益。
旅遊產品蹭熱度
隨着騎行的逐漸“出圈”,圍繞着“騎行經濟”,不少旅遊企業也嗅到商機,紛紛進入市場掘金。
根據艾媒諮詢發佈的《2022-2023年全球及中國自行車產業運行監測與消費需求調查研究報告》,2021年中國自行車市場規模為1940.7億元,預計2022年自行車市場規模將突破2000億元,此後將保持平穩增速,2027年預計可達2657.7億元。可見,騎行市場的發展潛力十分可觀。
行者慧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騎聚社•TOMA騎遊創始人李龍海表示:“深度遊、文化遊以及旅遊的碎片化是未來旅遊發展的趨勢。去年5月,我們在進行本地遊的創新時發現藉助助力自行車開展騎遊是可行的,之後便推出了眾多公益性質以及非公益性質的騎遊產品。消費者對於騎遊也是非常感興趣,中軸線、紅色騎遊等騎遊線路的報名人數比較多。”
北京商報記者還從途牛相關負責人處瞭解到,途牛推出的 “酒店+景區門票”的打包產品中,包含騎行的產品在秋季熱度會更高一些。
資深旅遊專家王興斌認為,由於疫情的影響,使得騎行更加流行。而騎行本身就是一種健身和觀光相結合的出行方式,具有自主性、自由性,符合人們現在個性發展的要求。此外,交通實施的改善也為騎行的推廣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
“從長遠來講,騎行可能會成為近距離旅遊的一個重要方式,相關部門應該把騎行作為重點來加強建設和管理,包括進一步完善停車場、休閒場所以及自行車修理等服務設施。可以預料,未來騎行出遊將成為我國非常重要的大眾化、自主化的旅遊方式,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蔘與其中,不光是年輕人、中年人,甚至包括有條件的老年人,也都會採取這種方式出遊。” 王興斌還談道。
北京商報記者 吳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