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勝境話“三絕”

晉祠勝境話“三絕”

晉溪書院。

長城網9月27日訊(記者 胡曉梅)“不到晉祠,枉到太原。”有人説,初來太原遊玩,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遊覽紫禁城那樣遺憾……9月27日,由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山西日報報業集團協辦的“遊山西•讀歷史”第二屆全國主流媒體山西行太行線的記者、編輯,滿懷期待,來到晉祠,觀賞醉人的風景,聆聽晉祠“三絕”的故事,品味悠久的歷史。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叔虞死後,後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為“晉王祠”,簡稱“晉祠”。

晉祠勝境話“三絕”

晉祠裏的周柏。

周柏、聖母殿宋塑侍女像以及難老泉被稱為“晉祠三絕”。

聖母殿前,一側屹立着一棵老柏樹,因植於周代,稱為周柏。濃蔭疏影,凌雲勁節,仰頭望去,高約18米,樹圍約5米,令人驚歎的是,傾斜的周柏,巨大的身軀和粗壯的樹冠,插入一棵直立挺拔的擎天柏的樹杈中,成為晉祠一絕。

走進聖母殿,殿內供奉唐叔虞之母邑姜。43尊大小彩塑,主像是聖母邑姜,其餘42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大都是宋代塑制的原物珍品,為晉祠三絕之一。聖母殿宋塑在塑造技法和藝術風格上有所創新,是宮廷生活的生動寫照,是我國古代雕塑史上不可多得、難得一見的藝術精品。

“晉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龍鱗莎草綠”。不老泉是晉祠又一“絕”,歷代文人墨客對不老泉多有吟詠。水清如鏡,目光一下子就能穿透澄澈見底,游魚穿行碧漪間,似與遊者相樂。

晉祠勝境話“三絕”

聖母殿。

晉祠的美,給人以視覺震撼的,還有聖母殿前的魚沼飛樑,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樑中僅有的一例。聖母殿前柱上的木雕盤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盤龍雕柱,距今雖已近千年,鱗甲鬚髯,仍然像要飛動,不能不叫人歎服木質的優良與工藝的精巧!殿前的全沼飛樑,是突破一字形的十字飛樑,在我國古建築中也是極為罕見。

以聖母殿為主體的建築羣還包括獻殿、牌坊、鐘鼓樓、金人台、水鏡台等,造型優美,做工精巧。全祠除這組建築外,還有朝陽洞、三台閣、關帝廟、文昌宮、水母樓、勝瀛樓、景清門等,都依山傍水,因勢起屋,或架於碧波之上,或藏於濃陰之中,各有不同的情趣。

歷代文人墨客都喜愛晉祠這個好地方,山徑旁的石壁和殿廊的石碑上,留着不少名人的題詠,詞工句麗,書法精湛,為湖光山色平添了許多風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54 字。

轉載請註明: 晉祠勝境話“三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