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曆的12月和農曆的12月都是一年將盡的時節。無論是公曆還是農曆,時間相差月餘,但從氣候上來講,都是正處在冬天。農曆時當隆冬,而公曆也正值冰雪深冬。所以古代十二月的詩詞,從時候和心境上來講,大多數是契合公曆的歲末的。此時天地寒冷,體感不好。但是正是這樣惡劣的天氣反而滋生人們挑戰自然,克服自然的勇氣和信念。
漢朝無名氏所做的一組送別詩,正是對照着冰雪時間的離別。有説是蘇武和李陵之間,在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問答,實際不是。但是這組送別詩是應對是冬天一個去往北方邊塞的人和妻子朋友的作別,是無可爭議的。漢朝疆域遼闊,邊患嚴重,許多男人被徵到北方,保家衞國,離妻別友,慷慨壯行,充滿了豪放氣質。
“燭燭晨明月,馥馥秋蘭芳。芬馨良夜發,隨風聞我堂。
征夫懷遠路,遊子戀故鄉。
寒冬十二月,晨起踐嚴霜。
俯觀江漢流,仰視浮雲翔。
良友遠離別,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長。
嘉會難兩遇,歡樂殊未央。
願君崇令德,隨時愛景光。”漢朝無名氏《別詩》其四
這是在一個北方的驛站,朋友送另一個朋友去塞外,到了一個半路不得不停的驛站。這是他們的分別地。這之前他們同行同住,連簡陋的驛站也充滿了温馨。
那早上的明月照在驛站裏,那清寒的空氣裏聞得見秋蘭的芬芳。我喜歡這種描寫,多年以後,我們回憶朋友的分別,往往聯繫起的是那天特殊的細節,比如身上穿了件藍色的襖子,女孩子紮了粉色蝴蝶結之類,這個人所記得的就是離別的前夜和早上,驛站裏的蘭草香氣。這證明他們頭天晚上就在院子裏,暢談到半夜,否則怎麼會記得這麼清楚細節?而且這個驛站並不繁華,相反應該是在地勢開闊,院宇寬大的地方,比如龍門客棧之類,人氣無多,故而分明空氣裏的花香。
“征夫懷遠路,遊子戀故鄉。寒冬十二月,晨起踐嚴霜。”
這短短的句子寫了兩個人不同的狀態,往北方行走的人,記掛着目的地,而送別的人,也有自己的目的,要回故鄉去。在這個分別的早上,兩人都起得早。在這十二月霜雪天氣裏,出門踏着院子裏的霜雪。
我為什麼喜歡這句呢?因為有天氣的惡劣,卻更有人的活力,雖然可能是不得不的行為,但在這寒冬十二月最冷的早上,他們的足跡已經印在了地上。這是生存,夢想,現實所決定的奮鬥,不能停止,不管是送者還是被送的人。
其實在當代社會亦如此,總有不得不早起早行的人,城市的環衞工,快遞小哥,為家庭操勞的主婦,有工作任務的男性,他們一年四季踏碎晨光,哪怕風雪寒冬的十二月,一年之尾,都會不顧風霜雨雪的出行,有時候會有一種淒涼的感覺,但更多的是為了理想和目標踏着霜雪前行。
“俯觀江漢流,仰看浮雲翔。
良友遠離別,各在天一方。”
這應該是在離邊塞不遠的高地上,雖然看不到真正的江漢,但是在望眼中,在心裏,它們存在,天蒼蒼,野茫茫,這一別,就是我北你南,天各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長。嘉會難兩遇,快樂殊未央。
願君崇令德,隨時愛景光。”
那麼這説的是我和你一個往北,一個向南,就算是目的地到了,可是相隔越來越遠。我和你的聚會,恐怕這一生難得有第二次吧。
但是我們的相逢和友誼,是這樣的澎湃,會永遠激盪在胸中,我也沒有別的話要講,請一定要快樂,愛惜自己的生命和光陰呀!
這真是痛飲千杯,不訴離殤的慷慨。這是真朋友的互相善待和祝福。改變不了既定的軌跡,那麼就請快樂的去適應,去圓滿人生和心中的願望。
沒有感情的人怎麼會送別這麼久?正是有感情才會一送再送,但也到了不得不停的地方。沒有後世所謂動不動的離別斷腸,但是也分明看到是壓抑了不捨,讓最快樂和明亮繚繞。這才是知己的送別,因知道你前途艱苦,所以不用過分的流連去鎖住你的步伐,因為相見無期,互相留下最快樂的祝福。
“八月邊風高,胡鷹白錦毛。孤飛一片雪,百里見秋毫。
寒冬十二月,蒼鷹八九毛。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萬里高。”李白《觀放白鷹二首》
李白是我國唐朝著名的詩人,可以説他創造了古典浪漫主義的文學巔峯。他的經歷特別的傳奇,就是他並非是一個按照傳統去考進士獲得官職和榮譽的詩人。而是四十歲一鳴沖天,得到唐玄宗的賞識,越過傳統科考,直接封為翰林。別人讀書時,他在做什麼?他讀萬卷書兼行萬里路,飽覽了唐朝大好河山,所以他的詩有着別人無法企及的大氣和實感。而且正是這些親自的閲歷讓他有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這組詩寫了八月和十二月邊塞的白鷹,鷹是一種目光敏鋭,佔據食物鏈高端的猛禽,是鳥類之王。李白在唐朝邊境四川生活了很久,有考證他的出生地是碎葉城,在今天吉爾吉斯坦,那麼草原之鷹是他一種內化的精神象徵。
那麼李白在三十歲之後,因為沒有通過仕途選拔,所以過了十來年比較壓抑和落魄的生活。這組詩應該是寫在這個期間。
我就是草原上潔白的老鷹,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只是冬天來了,我被人剪掉翅膀。只剩下不多的羽毛。跟你們這些譏諷我的燕子鵲鳥説,我自己就是白鷹,我總有一天會擁有自己萬里天空。
實際李白的自信就是來源於他豐厚的閲歷。所以這首詩有着壓抑中的氣勢。
那麼人生難免會遇到各種坎坷和低谷,保持對自己的自信至關重要。當然自信不是自負,而是對自己有比較全面的瞭解和定位。
當代的人,更要保持心理的健康和自信,才不會被各種風險和磨難壓倒。
“孤松鬱山椒,肅爽凌清霄。既挺千丈幹,亦生百尺條。
青青恆一色,落落非一朝。
大廈今已構,惜哉無人招。
寒霜十二月,枝葉獨不凋。”[唐] 張宣明《山行見孤松成詠》
冬天很容易心境低迷,因為視覺所到的地方都比較蕭條,而敏感的人容易被這種蕭條折射到內心,產生一些負面的情緒。所以在冬天裏尋找常青的綠色至關重要,不但養眼,還會養心。
那麼唐朝的張宣明就是在行山的過程中看到了鬱鬱葱葱的冬天的松樹。
那長在山上的孤松,傲然在天空下,挺立巨大的樹幹,又伸展出巨大的樹冠。它的成長和成型並非一天,所永遠保持着青色,在嚴寒的冬天裏,枝葉長青,樹幹可做棟樑。
那麼古人為什麼喜歡冬天的松樹呢?實際這是一種生機的外化。當你看到風雪中蒼翠的松樹時,你會生出正能量的感覺,原來風雪也有壓不住的生機呀!
這是自然啓迪人心,要保持內心的動力和活力,冬天或者人生的冬天,嚴寒的十二月,總會,終會過去。
有人説中國人是一個不崇尚悲劇的民族,沒有偉大的悲劇小説,但我想説的,中國是一個努力跨越悲劇的民族,從冬天的文字詩詞裏,我們都可以看到,所有的磨難是客觀存在,但中國人一直努力保養生機,給自己和他人傳遞的是正能量。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