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卧佛前,帶給我的是從視覺到心靈的震撼,卧佛的頭長50.5米,嘴巴寬12.3米、眼睛直徑就有8.6米,在它的面前感覺我的渺小,如一螻蟻。祥和安寧面容,泰然自若的神情,吉祥卧的姿態,讓每個到場的人,變得安靜,生怕打擾了它。仰望佛祖,心裏變的一片澄明,雜念沉江,煩亂遁地......
弋陽卧佛位於上饒弋陽縣城南3公里佛陀山上,卧佛的頸部下有一碩大的巖洞,跨度約有30米,好似一巨大的石橋,稱為龍門巖。相傳為神禹開鑿,其巖因石骨盤繞如龍而得名。洞中別有天地,洞中有洞,景中有景,貼壁依次大小天然洞穴五個,龍門寺就隱匿其中,這座千年的古剎與南巖寺、雙巖寺相互輝映於鳳凰山中,形成了弋陽三大著名的禪寺。
龍門寺隱秘於佛陀山的背後,與山下南巖寺一樣也是洞窟寺廟,南巖寺有着國內最大的石窟佛洞,相比在山上的龍門寺洞窟就小得多,但很隱蔽,充滿着神秘的色彩。
寺中的陳設簡單樸素,沒有過多的裝飾。一僧人踱步於空蕩蕩佛窟中,口裏嚶嚶地誦着經,其聲如弦餘音繞樑。藍蓮座上,依舊是一片寂靜、淡然。在修行之人的眼中,萬事自然隨緣皆可,安定心神,坦蕩面對,無愧人、不負心......
龍門寺的歷史可追溯到唐,那時就有僧人以巖為屋,在此修行了。建寺是在明末清初,僧人上熊依穴建寺,為龍門巖寺;乾隆年間,縣令何掞更名為“天成寺”,意道“自然天成”。若從天生橋孔進入其間,頓感佛國意境,故清代弋陽邑令王度立匾曰:“飛來禹跡”。
走進這清幽的龍門寺,讓人神清氣爽 ,閉目靜聽佛音,平靜下的心會有所悟:三千繁華一朝落,何必為緣太執着,了悟紅塵本無我......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在這一方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淨。
一切因緣而起,因念而生,龍門寺與這佛陀山之間有着冥冥的緣定。人們以為:是先有的龍門寺,後有的弋陽卧佛。其實這是個誤區,自然天成的佛陀山一直都在,它庇佑了龍門寺千年。而佛陀山成為世界第一卧佛,的確是近年的事,這也是因緣。
世紀之交,旅遊業的興起,弋陽政府力邀各路精英前來考察,佛陀山得緣於尼瑪澤仁先生,他是十世班禪欽定畫師、全國政協委員。他的慧眼一眼識得:這佛陀山就是一幅天然卧佛,輪廊清楚,卧態靜謐,柔和自然。後經他親力,妙手雕琢,這世界最大的天然山體卧佛橫空出世,震撼了世人。
整個卧佛身長416米,肩寬68米,一個足趾就有1.58米高,氣勢磅礴,宏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為了窺見它的全貌,我升起航拍器,在200米開外,200米的空中俯拍,似乎還不夠完整。
繼續升空,同時往外拉開,終於一幅恬靜、安祥的卧佛圖呈現在我面前,它如佛經中所描繪的一樣:象月一樣安詳,海一樣平靜。整個身姿自然飄逸,在一汪碧水的環繞下,使其熠熠生輝。
鳳凰山碧頂丹崖,龍門湖綠水盪漾,空中俯瞰:映入眼簾的色彩碰撞,紅、綠、藍色塊的交融,柔美的線條勾勒出了一幅天人合一、吉瑞祥和的畫卷,自然天成的巨佛賦予畫卷的靈魂,讓我們在欣賞秀麗山水的同時,也感悟到了佛文化的博大精深。
碧波盪漾的龍門湖溝壑縱橫,湖水沿着山坳漫漫延伸,水到之處,盡是彎彎曲曲,細細算來有99道彎。空中俯視,整個龍門湖猶如一巨大的珊瑚礁,礁林叢生,枝節繁多,紅石叩吻着綠水,相依相存。
龍門湖清澈透亮的湖水,像一顆巨大的光滑燦爛的綠寶石,蜿蜒連綿的湖體,更像是綠色的緞帶,耐人尋味。微風拂過湖面,掀起層層漣漪,在夕陽的照耀下,湖水閃閃發光,像魚鱗,像碎金,使人心曠神怡。
赤山、碧水、祥和的卧佛自然天成,因緣而起,因念而生,這一尊世界體態最長的卧佛,本應就屬於這裏,冥冥之中尼瑪澤仁先生龍年在龍門湖的發現,也算緣合了360年前明末僧人依穴建龍門寺的靈氣。
我的小飛機在這富有靈氣的山水間盤旋了很久,直至電量耗盡才怏怏返回,這碧水丹山交融的卧佛山,讓我流連忘返。有緣遇見它或許是我的福報,這世界本就充滿着離奇,遇見,絕非偶然;離開,也是必然。若有緣,時間空間都不是距離;若無緣,終日相聚也無法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