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854公里從高原通向大海,曾把中國和歐洲連起的風景線正在消失?

由 夏德才 發佈於 休閒

-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346 篇 原 創 主 文-

火車,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説是種情結,每年春運返鄉大遷徙中,數億人甘之如飴地坐上動輒十幾個小時,只為奔向另一頭那個讓人眷戀的家。

對旅行者而言,火車也是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兩根平行鋼軌,帶我們遠離都市,穿山越嶺、跨河通疆,串起沿途一道道美麗怡人的風景。


行駛於貝加爾湖畔的列車,攝影@Алексей Задонский

在我國,有一條鐵路名聲之大,被英國《泰晤士報》將其與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齊名為“世界三大工程奇蹟”。

1910年,該鐵路通車,一本藍色封面大十六開的報告上,詳細記載着關於修建這條鐵路的一切。翻開這份報告,第一章有段話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奇怪不已:“在歐洲各國中,除了俄國以外, 就只有法國在陸地上與中國毗鄰。”

奇怪不?遠在地中海的浪漫之都怎麼就和中國毗鄰了呢?它又是如何“飛越”8個時區與我們“毗鄰”的?答案,還是要回到這條鐵路上。

雲嶺高原上的不速之客

雲南,彩雲之南,西南的熱門旅遊大省,大理、麗江、香格里拉不知吸引多少自駕友、文藝青年前來追逐一場浪漫的風花雪月。

但在100多年前,這個遠離京城3000多公里的邊疆省,由於大山連綿、溝壑縱橫的交通阻隔,還在原始的茶馬古道上靠人背馬馱過着自給自足、封閉落後的生活。


雲南茶馬古道上的商幫,不僅有馬馱,也有人背 ,繪製@法國路易·德拉波特

當然,這種延續了數千年的生活在當地人看來已成習慣,沒有人覺得不好,也沒想過要改變,一切沉靜又寧和——直到1910年一條巨型鋼鐵怪物,發出嘹亮的汽笛聲,“口”吐重重的黑煙,轟隆隆穿過高原上的荒山老嶺,凌空飛躍數條激流之上…

沿途目睹這一切的鄉民們震驚極了,儘管中國早在19世紀就開始興建了鐵路,但此前主要集中在東部,他們對鐵路聞所未聞,更別説原始森林裏那些清淨慣了的虎豹豺狼。


1910年3月31日,這趟從越南而來的法國蒸汽機車雄赳赳氣昂昂地駛進省城昆明,兩萬多吃瓜圍觀羣眾把火車站擠得水泄不通。這一天,正是滇越鐵路通車的日子。

民謠“雲南十八怪”中的第十八怪:“火車不通國內通國外”,説的就是滇越鐵路,由法國人出資設計、修建、運營,起於雲南昆明,終於越南海防,全長854公里。

滇越鐵路路線示意圖, 製作@《中國自駕地理》

雲南段從河口至昆明465公里,總共耗時近7年,是當時雲南唯一的運輸大動脈,大西南第一條鐵路,更是中國第二條國際鐵路。

為什麼偏偏是雲南?

為什麼最先進的鐵路,會落地在當時中國最封閉地區之一的雲南?

要解釋這個,離不開當時的時代背景:鴉片戰爭後,外國列強紛紛長驅直入,雲南被英法盯上了,把它看作入侵中國的後門。英法兩國先後入侵緬甸、越南,主要是為了在地域上搶佔先機。

為什麼非雲南不可?除地緣政治上的原因之外,雲南擁有豐富的礦藏資源,特別是箇舊的錫和東川的銅,在兩國眼裏無異於香餑餑;同時,雲南又是個待開發的消費市場,可以大量傾銷歐洲的工業產品、生活用品。

箇舊蔓耗古碼頭 滇越碼頭通車前,箇舊的大錫由此週轉。

還有一個少有人提及的原因是越南太熱了,氣候温和的雲南非常適合休閒度假,看來雲南旅遊方面的潛質早就被法國人安排得明明白白。

那礦產、貨物靠什麼運輸?海上自然是輪船,但陸路運輸就要靠火車——這種被歐洲率先驗證為當時世上最快捷、運輸量最大的交通工具。

兩位競爭者很早就圖謀着從佔領地修建通往雲南的鐵路,“…...雲南這個巨大而沉睡的地區,需要鐵路來使它振奮…...”。在修鐵路這件事上,當英國還在紙上談兵的時候,法國已經一步步籌謀並付諸於行動了。

十九世紀末,在法國橡膠製造場內工作的越南勞工 ,法國榨取經濟利益,進而擴大在中國西南方的勢力

1862年,法國佔領越南南部後,生怕英國搶先一步,就以探險為由,派出數批探險隊考察雲南的礦產資源、尋找進入雲南最便捷的通道。

這條通道真被他們找到了——“雲南真正的出海口並不在東方,而是在東南方直接由紅河山谷通向海防和北部灣的方向。”(出自1910年法國滇越鐵路公司在鐵路通車後出版的報告《雲南鐵路》)

1873年法國發動越南北方靠近中國一側的戰爭,1883年越南正式淪為法國殖民地,法國拿到溯紅河進入雲南的“門票”。

進入中國西南地區的法國傳教士與其他武裝人員。

1883年12月,法國挑起“中法戰爭”,在長達1年多的鬥爭後,清廷因擔心戰爭持續下去會導致“民變”,向法國協議停戰。1885年6月9日,雙方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其中第七款:“彼此言明,日後中國酌擬創造鐵路時,中國自向法國業此之人商辦。”

或許在我方看來,那只是一張無法兑現的空頭支票,但已經為此籌謀多年的法國又怎會放過這口近在咫尺的肥肉?

《中法會定越南條約》

1887年,法國先是派遣工程師進行實地勘察,隨後十多年的時間裏,在多次列強侵華戰爭中趁火打劫,不要臉地以強硬姿態勒索、邀償,最終1898年,迫於壓力的晚清政府承認法國在雲南的築路權。

1903年10月29日,中法兩國正式簽訂由法國草擬的《滇越鐵路章程》,承載幾代雲南人情感的的鐵路即將登上歷史舞台。

蛇形的鐵路,不怕死的乘客

其實在正式獲取築路權之前,法國也沒閒着,先後8次到雲南勘測線路,滇越鐵路越南段1901年開工,1903年完工,跟雲南段完美“無縫對接”。

越南段主要在平原地區,修鐵路並不是難事,但在地形複雜的雲南就棘手多了,光是勘測路線就因修築困難及種種原因左改右改,或是遭到鄉紳竭力反對,或是由於當地石料不足…最後才定下今天的路線,史稱“東線”——從河口沿南溪河溯流而上,過蒙自西面8公里的山腰即芷村、碧色寨一帶,經阿迷(開遠)、宜良至昆明。

滇越鐵路雲南段示意圖 ,製作@《中國自駕地理》。

雲南段465公里,近3/4都在紅河州境內,80%都穿行在崇山峻嶺,穿越12個少數民族聚居區,以現在旅遊觀光的角度來説風景自然是美的。

就連浪漫著稱的法國人評價都非常高:“從風景的角度來看,南溪河灣的自然景觀是全線最雄偉壯麗,最能打動人心的。這裏山勢險峻,曠野茫茫,放眼縱覽,美不勝收,這簡直是遇上東方的阿爾卑斯山了。”

但對於築路者來説,卻是“難於上青天”——山高谷深、森林覆蓋、瘴癘肆虐,南北海拔高差超1800米,跨越南盤江、南溪河、紅河以及三大氣候帶(亞熱帶乾濕分明的高原季風氣候、南亞熱帶半濕潤氣候、熱帶山地季風雨林濕潤氣候)。

水晶坡段

地理構造複雜,工程本就艱鉅,一到夏季氣温高達40°,大雨又常帶來山崩、塌方、洪水...在技術水平薄弱的20世紀初,全靠中國勞工以血肉之軀、用簡陋的工具,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人工架起數百座橋樑,開鑿數百個隧道。

最後到1910年竣工時,共有7萬名來自各地的勞工(有資料説10萬)葬身工地。無怪乎西方記者將滇越鐵路稱作“世界第三大工程”,連雲南民間都曾一度流傳着這句話:“一顆道釘一滴血,一根枕木一條命。”

鐵路很少有直線,像蛇一樣蜿蜒前行,某些路段修築在垂直的懸崖峭壁之間,低頭一看山谷深約一兩百米,連乘坐者都會感到驚心肉跳、頭暈目眩。

過去人們還給滇越鐵路編了一個順口溜:“蛇形的鐵路,船形的火車,英雄的司機,不怕死的乘客。”

首趟列車開過白寨大橋。

整條鐵路線最困難的工程還要數屏邊段,當時的問題在於:兩個懸崖間要架設一座橋樑,懸崖間無法架橋墩,兩邊橋頭又是隧道,這橋應該怎麼架?

百思不得其解,法國鐵道部只好刊登招標設計方案啓事,最終一位叫保爾?波登的橋樑專家從裁縫店裏掉落的一把“站着”的剪子得到靈感,設計出名氣堪比河北定縣趙州橋的“人字橋”。

解決方案有了,人工固定架設也是個難題,只能給人的腰上繫上繩索從山頂躍下凌空作業,據説為了鼓勵大家冒險,法國人竟然想出每打一錘就能得到半個大洋(也有説一個大洋)的辦法…

整整耗時1年8個月,喪命800民工,1908年這座由兩萬多組鉚釘構建的人字橋才終於完工。

歷經百年,人字橋仍能使用。

支線個碧石: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

滇越鐵路作為法國人掠奪中國的工具,可以説它的誕生從一開始就不受期待,但不管我們願不願意,1910年3月31日滇越鐵路還是通車了。

通車後的幾十年中,它毫無休止地吸走雲南巨大的資源、財富,尤其是號稱“質量世界第一,數量世界第二”的箇舊錫——由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國家的船舶工業和機械製造業迅速發展,巨大的國際市場需求使得箇舊錫被一車車運走。

這一下,徹底動了千年來因錫礦發家的滇南富人們的奶酪。

個碧石鐵路。

滇越鐵路沿線不經箇舊,源源不斷出產的大錫仍需靠馬幫馱到最近的碧色寨站裝車,同時再馱回先進的礦用設備和礦場生活物資,這樣的運輸效率明顯太低了,法國暗搓搓想修築從碧色寨至箇舊、建水,開遠至彌勒,宜良至曲靖等7條支線。

這時箇舊、石屏、建水、蒙自等地的48位錫礦主商人就不答應了,1910年底急吼吼地聯名上書雲貴總督要求自建鐵路,不能讓法國人欺負到家門口來!

個碧石鐵路示意圖, 製作@《中國自駕地理》。

儘管過程幾經波折,1913年,在雲南都督蔡鍔的支持以及社會輿論之下,由滇蜀鐵路公司與箇舊股東組成官商合辦的“個碧石鐵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17年官股退出,個碧石正式成為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

1913年個碧石鐵路開始着手勘測,1915年開工,隨着個(箇舊)碧(碧色寨)段、雞(雞街)臨(建水)段、臨(建水)屏(石屏)段相繼通車,1936年10月10日,全長177公里的個碧石鐵路終於全線竣工,歷時21年之久。(1951年鐵路從石屏向西延展10公里至寶秀)

個碧鐵路通車紀念。

從運輸作用來説,個碧石是滇越鐵路的支線,但兩者從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主權屬於中國,後者在很長一段時間路權都屬於法國人,帶有強烈的殖民色彩。

由於個碧石鐵路也有法國工程師參與設計,所以和滇越鐵路一樣,沿線車站建築都具有濃濃的法式風情,這就導致甚至有一部分雲南人對滇越鐵路和個碧石鐵路傻傻分不清。

碧色寨車站 , 攝影@《私人地理》

其實滇越鐵路為米軌,是比現在國內通行的標準軌窄43.5釐米的一米寬窄軌;個碧石則是全國最窄的鐵路,是比米軌更窄的0.6米寸軌,當時主要考慮到維護政治主權、節省工程造價因素,及客觀地形因素和運輸效應等。

“雲南十八怪”中的第十七怪:“火車沒有汽車快”,説的就是這條寸軌個碧石鐵路,每小時時速只有十幾公里,跑起來悠哉悠哉地像個年邁的老頭。

個碧石鐵路與滇越鐵路同框。

一條是米軌,一條是寸軌,兩條鐵路線相匯的碧色寨也就成了換裝站,多有不便,加之寸軌鐵路設備老化、運能低下,新中國成立後,改軌工作提上日程,1969年鐵道部開始將蒙自到寶秀擴建為米軌。

由於先天不足,雞街到箇舊的34公里寸軌保留,1990年該路段停運,寸軌小火車至此告別歷史舞台。

鐵路改變了雲南什麼?

滇越鐵路催生了個碧石鐵路,在中國被法國殖民主義壓制的黑暗時刻,閃爍出獨立自主、自強自立的民族精神光芒,同時,儘管滇越鐵路帶着強取豪奪的目的洶湧而來,客觀上卻也促進了雲南的對外開放。

兩條殊途同歸的鐵路,的確喚醒了沉睡已久的雲南,除了交通便利之外,還讓其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方式及思想觀念上都走在時尚的前列。

列車從雞街車站徐徐出發。

1915年12月,北洋軍閥袁世凱在北京宣佈接受帝制,原雲南都督蔡鍔秘密逃出北京。

他假道海防沿滇越鐵路返回昆明,與唐繼堯、李烈鈞組成“護國三傑”聯名通電各省,宣佈雲南獨立,發起震撼全國的護國運動,雲南由落後的邊疆成為近代民主革命的前沿。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廣州、武漢等城市相繼淪陷,各沿海主要港口被日軍佔領,雲南成為抗戰的大後方,滇越鐵路一時成為中國與國外聯繫的主要陸上運輸線,也是幾十萬淪陷區同胞進入雲南及西南各省最便捷的通道。

大批著名知識分子沿滇越鐵路抵達昆明,西南聯大的建立,使昆明成為40年代中國的主要文化中心之一。

抗日戰爭期間 ,滇越鐵路一改夜間不行車的規定 ,日夜加開列車搶運物資

如果沒有滇越鐵路的通車,中國第一個水力發電站不會出現在昆明。石龍壩電站的設備通過海運到越南的海防港後,只用4天就運到昆明。

1912年電站竣工發電,當其他鄉村城市還在用傳統油燈、蠟燭時,邊城昆明卻已經用上了明亮的電燈,而電力開發又帶動了昆明現代工業的興起。

民國後的昆明碧雞坊,街道兩旁出現電杆。

鐵路沿線的邊陲小城有太多“逆襲”故事:出口需求量最大的錫吸引五湖四海的人前來開發礦山,使得小小的箇舊一躍成為聞名歐洲乃至世界的“錫都”,在當時的地位僅次於昆明。

碧色寨最初只是個十多户人家的村子,後來被挑中成為滇越鐵路的特等站,搖身一變繁忙的貿易集市,以及旅客、貨物轉運站。

受西方文明影響,山民們也不再是土包子了,吃罐頭、餅乾、奶酪,女士們用化妝品、香水、香皂,男士們抽香煙、穿西服,據説如今就連碧色寨山鄉的老太太,勞作後晚上回家還保持着喝一杯咖啡的風雅習慣。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2010年1月1日,在滇越鐵路通車100年之際,滇南人民引以為傲的個碧石鐵路全面停運,如今鋼軌周圍已然荒草叢生,沿線城鎮也逐漸冷落下來,不復往日輝煌。

而更名為昆河鐵路的滇越鐵路雲南段雖至今仍在運行,但也只有貨運,2003年客運已停止。也就是説無論個碧石還是滇越鐵路,我們都無法親自乘坐其中細細品味沿線的秀麗風景了嗎?

行駛在異龍湖畔的個碧石列車, 攝影@羅春曉。

所幸,隨着近年來社會各界對個碧石鐵路歷史文化價值的關注,雲南鐵路部門正在一步步處理好旅遊開發與文物保護的關係,2015年,建水古城小火車在建水東至團山路線改造後的米軌鐵路上開行!

今年4月,雲南官方發出預告,石屏至團山段小火車計劃於7月迴歸!嗯...至今還沒有最新消息,共同期待!

參考資料:

《中國國家地理》2013年第7期

段錫.《滇越鐵路:跨越百年的小火車》

央視系列片.《滇越鐵路敍滄桑》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中文網.“滇越鐵路歷史今昔”

胡正剛.“滇越鐵路:跨越百年的奇蹟”

趙豔青.“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個碧石鐵路”

來源:中國自駕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