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歷來為書家所重
被稱為“小楷極則”
可以説《十三行》代表了新體楷書的高度成熟
是融入了行書筆意的楷書經典
《十三行》版本最多
其中以南宋奸相賈似道舊藏“碧玉版”為最佳
“碧玉版”因原石色如碧玉而得名
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玉版《洛神賦十三行》原刻石
《洛神賦》三國魏曹植撰。小楷《洛神賦十三行》王獻之書於麻箋上,小楷雍容和雅,柔中寓剛,肌膚妍麗流美而風神秀逸,格調高雅,確為傳世‘小楷之極則’。此帖上溯鍾繇,和王羲之的《樂毅論》一樣,與《宣示表》一脈相承。只是《樂毅論》用筆內厭,《十三行》則用筆外拓。其點畫嫵媚娟秀,橫豎撇捺處處帶着放逸流暢的筆風,尤其是捺筆,均以重長的筆態增其美俏。此帖在結體上也非同尋常,雖是小楷,卻有大字氣概,結體疏朗而茂實,虛和簡靜,寬綽靈秀。正如清人蔣和所言:‘《玉版十三行》章法之妙,其行間空白處,俱覺有味。無一點塵俗之氣,不受一點束縛。
此帖在楷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楷書源於漢末,而成熟於魏晉。現存最早的楷書作品傳為鍾繇的《宣示表》、《薦季直表》等,尚存隸意。至晉代,經王氏父子改進而完善。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小楷,已足見其法度完備。王獻之則突破其父的成法束縛,別創新法。此帖點畫勁健,體勢峻拔奇巧,風神秀逸蕭散,是楷書中追求寫意書風的經典之作,在楷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產生過廣泛的影響。後世楷書對所謂晉人格調的追摹,無不以《洛神賦》為圭臬。
明萬曆時杭州西湖葛嶺地下發現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稱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它石花處亦自然清晰。因其地為賈似道半閒堂舊址,所以後人認為是賈氏所刻,後歸陸夢鶴、翁嵩年。清康熙間入內府,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此石流入民間。1982年由一上海人經秦公先生由北京市文物商店收購,後轉藏首都博物館。
欣賞學習《十三行》
尤其當要注意其分行布白之趣
穿插避讓之法
流傳甚廣的“碧玉版”剪裱本
將原本的十三行變為二十八行
則原石變化之美
喪失殆盡
如今攝影技術的提高
使得我們能夠觀賞原石的高清圖片
現將原石局部放大
以饗讀者
透過刀鋒看筆鋒
單字選
分享,讓生活更美好!感恩有你!
加入圈子,
享受更多獨享資源
一年乾貨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