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我們都耳熟能詳,“套馬的漢子你威武雄壯,飛馳的駿馬像疾風一樣……”,唱的就是內蒙古牧民用當地特色工具套牲口的場景。來到大草原,馬羣羊羣牛羣還有駱駝羣確實比較常見,但真正野生的馬或者駱駝大概已經很少了,因此使用“套馬杆”的機會並不多,只有在集會或者開“那達慕大會”的時候,才會有專人表演。
套馬杆的外觀看上去非常簡陋,一般長度為5米,大點的有9米,是牧民牧馬必備工具。它的一頭拴着用皮繩做的活套,也叫套馬杆子,有趣的是聽人介紹,因為草原上的“水泡子”不多,以前的牧民還經常就地取材,用新鮮牛糞把木杆捂濕子增加柔韌性,然後再拿出來上夾具夾直。
而套馬杆一般都可以分作兩節,是由上下兩部分粘接而成,下段是較粗的主杆,上部是稍細的“肩杆”。最常見的材料以樺木和柳木為主,至於傳説中最適合的“白蠟木”,因為我是外行,就算握在手裏也是感覺不出好壞的。
這種“長木杆”的功能當然不僅是套馬,聽説還會被用來套駱駝甚至套狼。大概是為了便於驅趕,我曾親眼看到有人牧羊時也挎着它,跟個“橫刀立馬”的將軍似的,在馬背上威風凜凜,而羊羣在他的指揮下更是來去自如,“指”哪走哪。
(圖文作者:阿陸,謝絕轉載哦,歡迎關注及合作)
作為內蒙古草原上最悠久最常見的傳統工具,雖然現實生活中已經不大用得着,但每逢節日或者演出,還是十分常見的,在馬羣人羣之中格外顯眼,老遠就能看到。
內蒙古的冬天,茫茫大草原也盡數被白雪覆蓋,不過在蒙古馬羣馳騁幾個來回後,立刻又變回“風沙滾滾”的模樣了,場面頗為壯觀。
每當我看到套馬杆,耳邊就似乎會響起這首《套馬杆》豪邁悠揚的旋律,如果到內蒙古旅遊,這種“有味道”的長木杆,你也會有興趣去“聞聞”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