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爬叉
劉慶軍
在魯西南地區,有的地方人們將知了猴稱為“爬叉”,捉知了猴叫“摸爬叉”。夏天到了,又聽到蟬鳴的響亮叫聲,不禁讓我想起了當年在鄄城幫助工作時摸爬叉的趣事。爬叉是蟬的幼蟲,在黑暗的地下生活了幾年後踏着精準的節奏破土而出,褪去滿是泥土的土黃色外殼,搖身一變幻化成披着透明外衣的黑色小精靈,開始了一生中最美麗浪漫的一段旅程。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這是唐代詩人虞世南讚譽蟬的一首詩,他將蟬人格化,寓意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藉助外力就能聲名遠揚。暗示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與志趣。 今天很少人對蟬有古人那種高潔清遠的意境,反而對爬叉卻情有獨鍾。夏夜人們常拿着手電筒穿梭在樹林裏去捉,經過加工後,或食用,或做酒餚;甚至有的人直接將活體拿去售賣。
鄄城是全國的綠化先進縣,雖是平原但樹很多。每年自6月底開始,爬叉便紛紛從地下鑽出來,人們就到林子裏去捉,集市上有許多人在賣,當時一塊錢能買8個。旺季時集上賣爬叉的擠滿半條街,都是晚上剛剛摸到的鮮活爬叉,很受消費者歡迎。鄄城人愛喝酒,用它下酒很對味。
入鄉隨俗,我們也喜歡上了爬叉,想一顯身手去摸。摸爬叉的最佳時機是晚上,那是爬叉集中出土的時刻。一天晚飯後天還早,我們決定去摸爬叉,於是我們工作組的3人拿着手電出發了。
鄄城縣歷史悠久,是千年古縣,孫臏的故里。當年曹植作七步詩後被髮配於此。鄄城縣城不大,當時古城牆還在,從城中心向北走20分鐘就出城了。來到城牆邊一片樹林裏,天漸漸暗下來,我們開始在樹幹上找,怎麼沒有啊?!一會兒我們就明白了,開始應該在地上和樹的根部找,因爬叉很精明,天黑才出來,還沒來得及爬上樹呢!果不其然,一個個爬叉就被我們捉住了。我們中的一位年輕人因眼睛近視看不清,我們給他個大塑料袋跟在後面,我們摸到後都裝進他提的塑料袋裏。爬叉還真不少,有時一棵樹上能摸好幾個。就這樣我倆捉滿一把就塞進年輕人的塑料袋裏然後再捉,從城北一直摸到城西。
夜已深,爬叉已經爬得很高了,有的脱殼成蟬。看看錶已是午夜12點,意猶未盡的我們決定回去。我隨便問了一句:“不少了吧?”只見年輕人拿着塑料袋在手中晃了晃,吃驚地説:“都,都…都沒了。”怎麼回事?我急忙過來查看,塑料袋中只剩幾個爬叉。不對呀,我們摸了那麼多呀!再仔細看,啊!塑料袋底部竟有一個小洞,我們的戰利品都從小洞溜掉了。真是又好氣又好笑,我沖年輕人説,我們往裏裝了那麼多,從重量上你也應感覺出來呀。年輕人尷尬的笑了,他只顧興奮地順着手電光看着我們一個又一個地摸爬叉,楞是沒注意手中的塑料袋沉重,拿着個空袋跟在我們後邊走了半夜。
多年過去了,每當看見知了猴就想起當年我們在鄄城摸爬叉的情景,拿來當笑話講。當年那個提塑料袋的年輕人如今已是部門領導了,有一天我們幾個好友聚餐,我專門點了一盤炸金蟬,等端上來,我指着盤中的知了猴故意問他:“看到這盤菜你能想起點什麼嗎?”他端起酒杯會意地衝我笑着説:“喝酒,乾杯!”。
攝影|文苑文友
作者簡介
劉慶軍,工商銀行山東省分行退休員工。
壹點號銀楓文苑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