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豪華車品牌不願在中國建廠?一隻泰迪熊也許知道答案

為什麼有些豪華車品牌不願在中國建廠?一隻泰迪熊也許知道答案

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為什麼那些豪華汽車品牌依然不願在中國合資建廠?一葉知秋,一隻泰迪熊也許知道箇中的答案。

文/《汽車人》特約撰稿人 劉葳漪

1902年,紐約布魯克林,一對猶太人夫婦開了家糖果店。某天,妻子用絲絨做了一個小熊玩具,掛在店裏打算銷售。當時的羅斯福總統的小名是Teddy,他們就為店裏的小熊起名為泰迪熊。猶太夫婦終歸是講究的人,用總統的名字命名自家的絲絨熊,總得跟白宮打個招呼吧,於是兩口子給羅斯福總統寫了封信。畢竟是民選的總統,看到信後,羅斯福毫不介意為小熊代言,大筆一揮同意了,泰迪熊從此有了名分。

為什麼有些豪華車品牌不願在中國建廠?一隻泰迪熊也許知道答案

糖果店自此改行,還賣什麼糖果呢,專心做熊吧,玩具熊上架,很快銷售一空。這就是美國著名的Ideal Novelty and Toy Company(完美玩具公司)的起源。

無獨有偶,1880年創立的德國裁縫店瑪格麗特·史戴芙(Steiff),一直是生產毛絨玩具的作坊手藝人。1903年,瑪格麗特的侄子理查德在參觀馬戲團時突發奇想,打算設計一隻人模人樣的玩具熊。理查德接下來在動物園仔細觀察了熊們的神態和動作,這之後,第一隻Steiff“泰迪熊”誕生了。

為什麼有些豪華車品牌不願在中國建廠?一隻泰迪熊也許知道答案

今天,Steiff是世界上最具收藏價值的玩具品牌之一,低階土豪們通常拎着一隻Hermes Birkin或者Dior到處顯擺,這是有文化的土豪不屑的場景。要知道,隨便一隻“古董級”泰迪熊,保守估價都在20萬美元以上(特殊人物和特殊事件熊,這種熊左耳上的鍍金合釘標籤為白底紅字)。懷舊的力量是無窮的——為了找回童年最親密的夥伴,收藏家可以為一隻特定品牌、特定樣式的泰迪熊付出旁人看來不可理喻的價格。因此,Steiff與LV推出的聯名款小熊,在2000年就拍出了200萬歐元的天價。

泰迪熊的市場競爭和汽車的市場競爭有不少相似之處。你看,泰迪熊在美國問世的1902年,恰好是亨利·利蘭這位白鬍子老爺爺締造凱迪拉克的那一年,當時那輛單缸10馬力、售價750美元的汽車,在次年參加紐約車展時銷售一空。而德國裁縫Steiff的毛絨玩具做得風生水起的年代,奔馳生產出第一輛可供出售的汽車。

為什麼有些豪華車品牌不願在中國建廠?一隻泰迪熊也許知道答案

美德之間的泰迪熊溯源從未在正式場合和坊間停止過,Steiff和Ideal Toy Company都宣稱自己發明的泰迪熊才是鼻祖。在德國的各種畫冊上,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描述:1902年世界上首隻手腳可動的泰迪熊由Steiff創作而成,並申請了金耳扣(Button in Ear)專利。而在美國,羅斯福總統與小熊的關係簡直牢不可破,甚至蓋過了他成功調停了日俄戰爭,因此獲得1906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的名譽。

美系熊與德系熊的紛爭就像美系車與德系車一樣棋逢對手,難分仲伯。後來,英國熊熊、法國熊熊、日本熊熊……不斷加入到泰迪熊的國際大家庭中,筆者驚奇地發現,英國、法國、日本加入熊熊商戰的時間,和他們各自啓動汽車商業市場的時間基本一致。

很多車主不惜重金非要買一輛原汁原味的Made in Germany的BMW肯定是有原因的。

正如Steiff,每週兩次,新產品要在總部接受質量控制部總管的檢驗。這些可愛到令人心碎的甜蜜臉蛋對檢驗員完全不起作用,他們用“酷刑”來檢驗這些玩具:火燒、水泡、扭轉脖子、放在嘴裏嚼、扯它們頭上的毛、往皮毛裏抹上腐蝕性的液體、放在紫外線燈下翻烤、動用各種各樣的化學試劑進行檢驗。只有在質量控制部手下倖存下來的小熊,才有可能成為一隻Steiff玩具熊,而後,德國南部小鎮基根的金耳扣是它的出生證,有了資質的小熊才會出現在商店裏。

“我們希望將Steiff的產品放進嬰兒的搖籃,並能向父母保證:什麼也不會發生。”曾擔任質量控制部總管的Krebs説。

為什麼有些豪華車品牌不願在中國建廠?一隻泰迪熊也許知道答案

“世界的玩具在中國”早已經是全球貿易界的共識。2004年,為降低生產成本,Steiff把除古董泰迪收藏系列以外的部分低價產品生產線遷到中國,大約佔到其1/5的產品。Steiff希望這個“世界加工廠”幫助自己抵禦激烈的競爭——中國的工資水平使得Steiff能夠以14.95歐元的價格出售一隻12cm高的泰迪熊,倘若在歐洲生產,高昂的人力成本得讓它至少賣到50歐元。

2008年,公司CEO馬丁-弗雷辛開始將生產線撤出中國,他公開表示:“我們不想再繼續下去了,中國不適合我們。”他坦言,中國生產的泰迪熊總有一部分五官不正,擰着腿、禿了毛或者開線,這些熊在德國質檢的時候必定被淘汰,被淘汰的數量已經讓中國生產“成為累贅”。

“小熊的眼珠位置偏低1毫米,就會導致熊的表情從仰慕和溺愛變成呆板。”馬丁-弗雷辛的這種描述完全符合中國人對德國人“方腦袋”、“不好溝通”的印象。每隻泰迪熊分為35個部分生產,28個部分由手工完成。最初,Steiff公司派出300名培訓人員來中國,教授工人們如何生產這個複雜而細膩的小玩意。把一個員工培訓熟練需要12至18個月,許多員工在掌握技術後,選擇一去不返,原來他們已經跳槽到其它待遇更好的公司。公司的前期培訓投入常常化為烏有,而後,過高的員工流失率意味着現有工人無法獲得足夠的培訓,產品更無法通過總部的質檢。

為什麼有些豪華車品牌不願在中國建廠?一隻泰迪熊也許知道答案

而在德國,“工人很多都是家族繼承性地在Steiff工廠工作。”對於每次訂單通常只有500只熊,並且一心想來中國縮減成本的公司來説,這就成了一個難以調和的矛盾。——此處想想那些小眾的豪華汽車品牌。

從中國撤出後,公司把生產線放在了土耳其。對於Steiff來説,附近沒有競爭對手能夠提供相似的薪水挖人,工人的忠誠度得以保持,繼而生產的水準也得以維繫。

在Steiff從中國撤出的同時,歐洲時裝與紡織品出口協會有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的生產成本增加了30%。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的報告顯示,德國公司在中國生產產品會省一半的錢,但是物流費用也許會大大增加。德國工程師協會VDI的研究不斷在印證,在短暫的“周遊世界”之後,1/5的德國公司最終會選擇回到德國本土製造。今天,一路看漲的燃料價格,也讓原本是為了節省開支的舉動變得越來越貴。

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為什麼那些豪華汽車品牌依然不願在中國合資建廠?一葉知秋,一隻泰迪熊也許知道箇中的答案。(文/《汽車人》特約撰稿人 劉葳漪)【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69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有些豪華車品牌不願在中國建廠?一隻泰迪熊也許知道答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