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説任何的話,他們把一切都唱出來——這,就是歌劇!

歌劇是指多數或所有角色大部分或所有時間都在演唱的一種戲劇形式。從這一意義上來説,很明顯歌劇並不具有真實性,在其400年的歷史中,它往往被視作具有異國情調和特立獨行的。

而且,不管是籌演還是觀看,花費總是出奇地昂貴。歷史上從未出現過哪個社會的大眾能夠輕而易舉地接受歌劇的開銷。

那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深深地熱愛着歌劇?他們為什麼會傾其一生演歌劇、寫歌劇、看歌劇?

為什麼有一些劇迷會不遠萬里只為欣賞一部新劇或者去聽自己最喜愛的歌者演出,花費巨資只為了享受短暫的特權待遇?縱使20世紀以來歌劇新作的湧泉漸漸乾涸,為什麼歌劇這種經典的音樂形式仍在不斷吸引着越來越多的新觀眾?

不説任何的話,他們把一切都唱出來——這,就是歌劇!

▲ 威爾第歌劇《命運之力》

《歌劇史》講述的,便是這一切。

本文內容摘選自《歌劇史》

這些問題大多都關乎當今的歌劇: 21世紀初的歌劇變成了何種面貌?以下我們將談到很多關於歌劇歷史的話題,關於歌劇在朝我們走來的400年曆程中的發展變化。但我們的重點還會放在今天,重點關注歌劇繼續給全世界觀眾帶來的影響。我們的目的在於瞭解一種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中最受歡迎而又經久不衰的作品幾乎都是過去在久遠的歐洲被寫就的,是在不同於我們自己的文化中被創造出來的。但是這種藝術形式對我們許多人的影響,即如今在我們生活中的意義仍然是顯而易見的。

歌劇可以從身體上、情感上、思維上改變我們。

我們想要探究其原因。

(摘自前言)

那麼,就從以下三個小部分開始吧!

維也納的歌劇

《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女人心》似乎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嶄新的又為現在所熟悉的歌劇世界:行為的轉換快速流暢,豐富的情感與複雜的道德觀交替出現。莫扎特的喜歌劇,尤其是《唐璜》,甚至在19世紀和20世紀的文學和哲學中找到了一個重要的位置。這可能看起來很奇怪。維也納形成了一個不穩定的、不斷變化的社會和政治背景,而莫扎特的所有成熟歌劇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出來的。18世紀的維也納,乍一看是一個不太可能出現道德複雜性或哲學挑戰的地方。老維也納的中心,被狹窄的邊界與郊區分隔開,其中的權勢不容置疑——事實上,是一個典型的開明獨裁者,進步而又專制的統治者約瑟夫二世( Emperor JosephII)。統治階級由古代貴族組成。誠然,有野心的富人現在花錢進入這個貴族圈子,但是要價不菲,老貴族和新富之間的關係也很緊張。同樣的事實是,當1780年約瑟夫開始自己的統治,持續一段時期的社會改革隨之而來,這是伴隨喜歌劇崛起後對其評價發生變化的又一徵兆。貴族和教會的力量被削弱了,智識和宗教自由得到了提高,主要是以削弱富裕地主的利益為代價,對窮人徵收的沉重税收變得不那麼嚴苛。然而,在18世紀80年代後期,尤其是在經歷了災難性的軍事冒險和令人不安的法國大革命之後,這些改革大多被逆轉了。

同樣在維也納,莫扎特和達.蓬特成功地創作出了《費加羅的婚禮》,其反貴族統治的傾向非常明顯,卻沒有出現什麼官場上的大麻煩。

........................................................

不説任何的話,他們把一切都唱出來——這,就是歌劇!

威爾第歌劇《弄臣》

音樂話劇的想象力

也許在薩拉斯特羅的詠歎調中,當然還有《魔笛》的其他地方,莫扎特揭示了一種更大膽、更復雜的口語話劇的影響,這一類型的話劇在18世紀後期開始變得很突出。單從表現形式上看,這種形式更加激進,它提出將口語對話(spoken dialogue)和器樂(istrmental music)結合作為整個戲劇作品的基礎。這種新型的音樂戲劇被賦予了一系列的名字,這在痴迷體裁的18世紀很常見;最終,它在法國被稱為音樂話劇(melodrame),在講德語的地區被稱為melodram (這些術語不要與意大利語melodramma混淆,它只是指代歌劇的另一個詞;也不要和英語melodrama相混淆,它是19世紀一種誇張煽情而又極為流行的話劇形式)。據説,音樂話劇始於法國讓-雅克·盧梭的《皮格馬利翁》(Pygmalion,創作於1762年,由不同的作曲家配樂),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裏傳遍了整個歐洲。盧梭把他的目標描述為確保“這些口語措辭在某種程度上是由樂句表達和編制”。這一體裁在德語地區特別流行,在那裏這種“説話的”器樂已經流行了起來。

格奧爾格·本達被公認為這一形式的藝術大師,我們之前提過他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作曲家,他最著名的音樂話劇是《阿里阿德涅在納克索斯》和《美狄亞》,都是在1775年且都是為哥達宮廷的一個德語劇團創作的。這兩部作品成為兩位德意志主演夏洛特.布蘭德斯(Charlotte Brandes,阿里阿德涅的首任飾演者)和索菲,賽勒(Sophie Seyler,美狄亞的飾演者)華麗耀眼、情感充沛的表演風格的載體。就像盧梭的《皮格馬利翁》一樣,沒有唱過一個音符。劇本主要由莎士比亞風格的戲劇性獨白組成,為布蘭德斯和賽勒提供了充分的機會發揮演技並且突然死去;與此同時,管絃樂使劇本呈現的畫面更加生動,並用來配合演員的身體姿勢和不斷變化的情緒狀態。在停止進入下一次言語上的感嘆前,同一音樂表達很少能持續超過幾秒鐘,它在需要描繪嘆息、日落、閃電或從希望轉變為絕望的畫面時改變。由於音樂的連續性受到挑戰,本達在《美狄亞》中採用了純粹使用連續音樂的方法。他將旋律思想與人物或概念聯繫起來,並根據戲劇的發展進行調整。因此,盧梭在創造音樂話劇這一-體裁上的野心被保留了下來:此前即使在最初的歌劇作曲家的朗誦調中,音樂也沒有一-處 與人物內心世界的呈現以及特定表達方式緊密相連。

不説任何的話,他們把一切都唱出來——這,就是歌劇!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一幕。這一幕發生在美國一所殘酷的監獄裏,其中一個犯人強行佔用公共廣播系統播放莫扎特《費加羅的婚禮》第三幕二重唱“微風輕拂”,這時犯人們都靜下來聆聽。

歌劇的敍事性:

以《尼伯龍根的指環》為例。

歌劇所展現的就像是在舞台上上演了一部綿長的歷史小説,呈現出各種誇張但沒有意義的姿態。這是開放式敍述的一個極端的例子,但絕非荒謬不可信。的確,歌劇的戲劇要素大概就是誇張的巧合、模糊的動機以及(如果是悲劇)多次的死亡。

詩歌文本通常都是二流的,充其量套用了一些俗語,如果把音樂去掉,情節會顯得拙劣或庸俗。

不説任何的話,他們把一切都唱出來——這,就是歌劇!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上演的由羅伯特·勒帕吉指導的《尼伯龍根的指環》

這樣一揭露,幾乎沒有什麼能解釋歌劇為何值得熱愛了,這個觀點就成了金·湯普森的著名喜劇動畫電影《十分鐘看完所有著名歌劇》的基礎。瓦格納的史詩《尼伯龍根的指環》4個晚上持續約16個小時的表演的精髓在電影中只用了不到兩分鐘:

《尼伯龍根的指環》實際上是一部迷你劇,因為它由4部完整的歌劇組成。

河裏的這些女孩擁有黃金,一個侏儒偷走了黃金並把它做成了一個指環。眾神之王沃坦搶回了黃金,但是指環被下了死亡的詛咒。兩個巨人得到黃金之後便開始自相殘殺,隨後其中一個變成了龍來守護指環。沃坦想要得到指環,所以他決定讓自己遺留在人間的兒子齊格蒙德為自己拿到指環。

在這期間,齊格蒙德竟愛上了他失散多年的孿生妹妹齊格琳德。他與齊格琳德的丈夫打鬥,沃坦派布倫希爾德前去保護他,後來又改變主意讓布倫希爾德殺害齊格蒙德。

但是布倫希爾德不願這樣做,所以沃坦就讓齊格琳德的丈夫殺了齊格蒙德,隨後沃坦又順手殺死了齊格琳德的丈夫,這麼做就只是為了好玩。他懲罰了布倫希爾德,將其困在被火焰包圍的荒山之頂。

影片結束的時候,敍述者説道:

“就是這樣。這就是歌劇。你不需要知道其他的,只不過是穿着戲服的人相愛然後死去。是的,差不多就是這樣。噢,還有音樂。還有唱歌?要知道,他們實際上不説任何的話,他們把一切都唱出來。有很多的音樂。沒錯,有的音樂還挺好聽的。”

不説任何的話,他們把一切都唱出來——這,就是歌劇!

電影《歌劇魅影》劇照

【來源:白薯娛樂】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49 字。

轉載請註明: 不説任何的話,他們把一切都唱出來——這,就是歌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