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中國山地旅遊模式再創新

魏小安:中國山地旅遊模式再創新
10月26日,首屆中國山嶽旅遊大會暨全國山嶽景區無障礙旅遊示範推廣現場會在湖南莽山召開,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全國休閒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魏小安出席會議並發表主題演講——《山地旅遊,創新發展》。

現場實錄如下(有刪節):

各位好:

我這是第五次到郴州,第二次上莽山,所以有很深的感觸。山地旅遊創新發展,這個題目有點老掉牙了,因為我們老説創新,創新到底創在哪呢?我認為,第一類叫產品的創新,這類產品創新很快就會過去;第二類是渠道的創新,我們現在作為產品供應商,渠道創新很難,因為被OTA控制着;第三類是最重要的模式的創新,所以我對莽山的讚賞就是模式的創新。

導言:莽山創新

我先評價一下莽山創新:莽山,開創了一個世界性的新格局,高山峽谷無障礙旅遊。我昨天還説這個峽谷七八百米,今天一看才知道,最深的地方1500米,這樣的高山峽谷要形成無障礙旅遊,何其的難!所以我就説這叫世界性的新格局。剛才肢殘聯王主席説了,這在國際上尚無先例。這個意思就是國際上無先例,莽山是第一例,我們用不着妄自尊大但是也不能妄自菲薄。我做到了最前面,還不好好説一説嗎?

首先是產品創新,南嶺茫茫出大山,美景無限不再難。交通組合成坦途,處處開心見新顏。

第二就是品牌創新,山地旅遊已經普遍化,自然也會形成同質化,莽山一舉創立新品牌。

第三就是模式創新,黎志先生已經形成若干創新,這次是模式創新,具有戰略意義。

第四個叫理念創新,這是根本創新,對人的尊重和關懷,對殘疾人和老年人的便利與貼心,具有世界意義。

所以我看莽山(昨天看下來印證了我這些看法,而且強化了我這些看法),我覺得莽山具有世界性的意義。為什麼?第一,這種人道主義、以人為本、人文關懷具有世界性。第二,達到了世界級的水平。因為我走遍了中國,走了半個世界,也走過不少山地旅遊區。反正我現在回想了一下,我沒有看到這麼精彩的地方,沒有看到這麼貼心的地方、這麼關注細節的地方。關於莽山的評價,我昨天發了14條微信,盛讚了一番,我覺得這個盛讚不為過。

魏小安:中國山地旅遊模式再創新

山地生活方式

山地是一種生活方式,這是我們山地旅遊發展的背景。人類的生活之地,大體可以分成平原、山地、草原、水濱四大類。在歷史過程中,由於生存和繁衍的自然選擇,人們總是趨近於向平原和水濱聚集,因此山地被長期邊緣化。也由此形成了山地居民堅韌、平原居民深入、草原居民奔放、水濱居民開放的不同特點。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山地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也形成了對平原和水濱居民的巨大吸引力。

在世界範圍內,歐洲阿爾卑斯山、北美落基山、南美安第斯高原、非洲乞力馬扎羅山,都是著名的山地,也自然形成了山地聚居生活,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山地文明。但是,由於生活艱苦、交通不便和信息相對隔絕,山地文明形成的特點,一是形態多樣化,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這就是形態多樣化;二是歷史延續性;三對自然的敬畏;四是對宗教的本能;五是對外來人的親近。這些正是現代社會生活的短缺要素,也會引發市場的興趣。

全世界,與山地關係最密切的還是中國,由於印度次大陸板塊的碰撞,整個中國就是在燕山運動中逐步形成了民族發育的地理環境,中國的山地包括高原和丘陵在內,約有666萬平方公里,佔大陸國土總面積的69.4%,由此形成了世界上最豐富的山地景觀,也構成了民族文化的成長環境。所以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早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説,充分反映了中國人的生活與山地的關係。

從生活方式角度來看,農業文明的時候,聚集在平原,平原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謀生。到了工業化時期,工業文明的要求,聚集在沿海,沿海的生活方式謀求的是發展。基本上我們三十多年走的路,就是這條路。到了後工業化的時期,進入生態文明,所以要聚集到山地,山地生活方式應該是社會生活的高端,山地一定要創造一種幸福的生活方式。我覺得這就是我們山地旅遊的未來,也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

魏小安:中國山地旅遊模式再創新

山地旅遊成長

世界近代旅遊的成長背景是工業化的發展,因此世界山地旅遊自然是從歐洲起步,擴展到北美,進而推演到世界。但是,由於山地的形態有所不同,山地旅遊的方式也各有千秋。

歐洲以阿爾卑斯山為主體,形成山地徒步和滑雪的主要山地旅遊方式,進一步升級為小鎮方式。所以歐洲尤其是沿着法國、奧地利這些地方,一路走都是小鎮,實際上都是依託於阿爾卑斯山,更主要的依託於滑雪,阿爾卑斯山的滑雪索道14,000條。昨天黎總提到,有一個美國教授説,我們應該做積極的美容師,不要做消極的保護神。這句話我很贊成。

同樣北美則是山地度假和峽谷探秘的結合,大規模的户外運動成為主流,也引導了全世界的山地旅遊,總體形成了資源多樣化、產品多樣化的狀態。實際上就是全世界的山地旅遊來説,歐洲、北美兩個主導模式,但是我們中國完全可以形成第三種模式。

當代社會,科學技術的升級,使人類的活動能力極度擴張,活動範圍無遠弗屆,上天入海已經不是新鮮事情。但是,容納大規模旅遊客流的領域畢竟不是這些產品,尤其是休閒度假的剛性需求,迫切需要開拓新的領域,山地旅遊被市場推向了前台。

從旅遊角度看,中國形成了山地形態多樣,山地景觀豐富,山地民俗特色的多樣化特徵,使得中國山地旅遊有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至少應該是三足鼎立。歐洲模式、北美模式、中國模式,我們應該有這樣的信心來做這個事情。

從中國市場情況來看,2019年,中國旅遊總人數超過60億人次,構成了海量特徵。任何一個小的相對數,在市場上都是一個巨大的絕對數。這是中國旅遊市場的一個突出特徵。比如我們説中國的1%是什麼?是1400萬人口,這就是一個國家的概念,但是我們一看只是1%。

其中,度假需求已經變成剛性需求,由於傳統資源不足,度假產品短缺,使中國人的度假需求外溢,東南亞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主要度假地,這些年開始向全世界擴展。

所以今年疫情一爆發,我2月份就做了一個判斷,就是海南要火爆了,因為今年中國人出不去了,我們這麼大規模的出國休閒度假商務旅遊的人口,怎麼辦?海南。海南今年的疫情影響隻影響了一個禮拜,我們南方有一些地方影響了一個月,像北京這樣的地方至少影響七八個月,但是我們現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精準防控、典型隔離,然後迅速的控制住,我覺得這很好。

這樣的話,對我們中國山地旅遊發展是一個重大的機會,因為我們的消費往回轉,中央又提內循環、大循環、雙循環,抓住這個機會推動中國山地旅遊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是供給的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的動向就是山地旅遊,一些成規模的山地旅遊區開始興起。尤其是疫情的影響,大家更追求自然,追求環境。以莫干山下洋家樂為代表的項目羣,則成為另一類新品。強化山居生活感受,突出精緻和文化特色。全國各地,山村山莊山寨風起雲湧,成為城市居民休閒避暑的好去處,較之平原型的農家樂,環境更好,特色更強。

魏小安:中國山地旅遊模式再創新

山地旅遊提升

第三個問題,山地旅遊提升要怎麼做?我覺得莽山真的是給我們開拓了一個新的模式。

客觀來看,山地旅遊的提升,面對着一系列的困難。一是交通不便,除了少數城郊型山區,比如南京的紫金山,廣州的白雲山,北京的西山,除了這一類,多數地方都涉及交通問題。二是其他基礎設施不足,其中有人口少,不值得大規模完善基礎設施的因素,也有市場不足的因素。三是季節性制約,如果一年只能經營幾個月或半年,山地旅遊的發展顯然困難。四是實際運作難以把握,山的品牌一般都大,落實到具體項目上則難以把握。一個大山經常是上百平方公里甚至兩三百平方公里,像九寨溝1300平方公里,有一個大品牌,但是具體這個產品怎麼落地,怎麼做到位,就變成一個大困難。五是投資回報,只靠市場化投資,成功的只是少數,政府必須發力。

——長短相較。哪裏發展旅遊都有長處和短處,需要客觀認識,全面分析。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宜妄自菲薄。

——揚長避短。按照國際經驗,一是大中小結合,高中低結合;二是突出重點,形成聚集,切忌全面開花;三是以點帶面,而不能以傳統觀光方式強化旅遊線。所以這裏邊大中小結合、高中低結合,形成一個羣落式、生態化的發展很重要。

現在倡導高質量發展,問題是高質量需要高成本,提倡高質量花了高成本,然後又控制價格,甚至要求免費。山地旅遊不是社會事業是企業,企業就得遵從客觀規律,如果違背客觀規律,誰來買單?而且另一方面,如果政府和媒體越強化這種觀點,會培養一類消費者,這類消費者就認為免費就是理所應當的,不但免費理所應當,提供高品質也是理所應當。

——化短為長。換個角度,換個思路,短處就是長處,交通不便做高端,季節轉換是吸引力,生活方式是根本。有一次我在嶺南,一月份冷的我在山上蓋了三牀被子,第二天早上一出去,霧凇滿山、冰凌樹掛,太漂亮了,沒想到嶺南能看到這種景色。後來我就發現,中國南方只要海拔超過1300米,冬天霧凇是常態化景觀,這不是我們的優勢嗎?現在我們有一些系列的現代措施和技術解決冬天地熱供暖問題,但是冬天南方山脈上的霧凇景觀和冰凌景觀難得。

——複合型發展、綜合性推進。自然山,生態山,景觀山,歷史山,文化山,軍事山,休閒山,運動山,享受山。所以山嶽旅遊不能簡單的把它當做一個觀光山來看待,複合性越強,就意味着文化內容越豐富、商業模式越強,這樣就需要處理好六個關係。

第一是山與水,山無水不秀,水無山不幽。很多山就涉及到沒水的問題,感受就會差很多。西南和東南的山,尤其是南嶺山脈水很多,這就給我們增加了一個優勢。

第二就是山與樹,環境的綠化和美化。昨天在莽山上看到很多松樹,有型有款,原來有沒有呢?原來這棵樹也有,但是埋沒在樹叢之間顯不出來。我們把樹叢整修一下,把樹修一下,就變成景。

第三就是山與溝,山出品牌,溝落實地。因為你要搞點建設,就得有建設用地,建設用地在溝裏不在山上。所以把溝做好了,尤其是形成集合性的發展,我們就能夠真正形成品牌、形成商業模式。

第四就是山與路,黎總的名言:需要客人走的路一步也不能少,不需要客人走的路,一步也不能多,這就是山與路的關係。

第五就是山與神,這個世界普遍化,就是山地民族和山地民族的信仰。我們要尊重這種信仰,而且要把這種信仰挖掘成一種文化,挖掘成一種精神,來進一步提升。

第六就是山與民,這裏有一個二元結構。原來我們説城鄉有二元結構,現在我們在抹平這個鴻溝,實際上山地旅遊裏面,外來人和原住民也有一個二元結構,外來人是一種強勢文化,尤其是消費文化的強勢,不接受他就不花錢。可是我們不能讓山裏人覺得自卑,看不起自己的文化,應該讓山裏人對自己的文化自尊、自重、自愛、自信,文化才能傳承,我覺得最根本的就是這點。他的文化值錢了,他自然就看得起,他覺得他的文化不行,再怎麼保護弘揚也不行。所以這裏邊我們不要避諱利益,正是因為對利益的追求,讓當地老百姓覺得自己的文化值得傳承。

---山地旅遊解讀:

1、山居,山中居住,與禪為伴

2、山遊,山地觀光,雲起雲飛

3、山玩,豐富感受,體驗自然

4、山動,運動項目,豐富多彩

5、山吸,清新空氣,暢快呼吸

6、山野,城市拘束,總算撒野

7、山索,索道開路,拉動發展

8、山享,全面體驗,享受新生

這裏邊我覺得最根本一點是,中國的索道還需要大發展。從對環境的破壞來説,最大的就是修盤山公路,一條盤山公路修完了,修公路的垃圾100年也消除不了;第二就是修步行道,一方面我們現在這麼大量的人口,再者要是步行上山,就必須在山上住,在山上住,吃喝拉撒睡,污染不厲害嗎?實際上比較來比較去,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效益最大的、客人最滿意的就是索道。我一直力主就是要修索道,只不過在哪個位置修,採取什麼方式修,這需要講究。

結語:心境即欣境

在旅遊的過程中,時間空間化,空間時間化。時間並沒有消失,固化在空間之中。空間展示了時間的變動,體現在旅遊的方方面面。時空變幻,在時間上是連續的,在空間上是繼起的,在理念上是傳承的,在文化上是提升的。時時是場景,處處是舞台,人人是演員,個個是觀眾。而個人的休閒生活,是詩意起點,散文佈局,小説過程,戲劇結果。如果心中有詩意,何處無詩歌?如果胸中有遠方,哪裏不是遠方?心境即欣境。得閒空,有閒心,用閒錢,做閒事,養閒趣,育閒情,閒裏滋味深;攜美人,賞美景,處美境,得美文,品美食,聞美樂,美中日月長。

所以我們做山地旅遊要把這些事情一步一步坐下來,一是“五看”:想看、可看、好看、耐看、回頭看。二是“五可”:可進入、可停留、可欣賞、可享受、可回味。三是“五個度”:差異度,文化度,舒適度,方便度,幸福度。四是“五個力”:視覺震撼力,歷史穿透力,文化吸引力,生活沁潤力,快樂激盪力。最終達到中國山地旅遊的昇華,使中國的山地旅遊在世界上鼎足而立進而領袖羣倫。

稻田人!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畝田。看你拿它來種什麼?

種桃、種李、種春風;

種家、種業、種逍遙。

【天之道】

一方舍、三畝田、四季更迭。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

【事之道】

以識為主,以才為輔;

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人之道】

為人處事,處事為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191 字。

轉載請註明: 魏小安:中國山地旅遊模式再創新 - 楠木軒